有人不理解某些大咖对一些教育事件“受害人”的力挺与点赞,我倒是不以为奇怪,不懂生意的生意人看到的只是生意,看不到的是生意场上的规则与契约。殊不知他们的力挺与点赞,只会让“受害人”受更大的害,当这些“受害人”一旦明白了的时候,已经晚了。不过也不排斥至死不明的。题外的话:一个在具体单位(无论公办与民办)工作的人,他的本分与主业应该是什么?其实这些大咖大多干的是自己的那份主业,是不干单位的主业的。大咖们的点赞与力挺不是白忙活的,这不,下课文隔天就成了生意广告的佐证材料。有人说这是一种互相消费,我以为,也许本来就是一种营销策略。
在职教师的主业与本分是什么,诺贝尔奖得主萨金特的这句做了很好的解释:“就算我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讲不好课,学生们也是不会饶恕我的。无论获得什么奖,教不好书,学校都会解聘我的教授岗位。”一个教师,光环再亮,再多,课不尽心上,或者远离教学要求天南海北扯一通,其实已经自己给自己“下课”了,学校能给你换个岗位,已经不错了。无论你干的什么行业,有个基本的伦理必须恪守,这就是,千万别荒了自己的地,去种别人的田。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要有这样的边界意识。
许多事情的发生,总有它的原委,只从自己的视角反思,是不可能明白其中的因果的,关于反思,邓晓芒先生有个“阻断反思的反思”的说法比较有意思。他认为“吾日三省吾身”与“反身而诚”式的反思,是一种“阻断反思的反思”。因为这种反思是以自己内心既定的标准衡量的,它不需要再反思,需要反思的只是外在的一些举动是否符合这个既定的内心标准。他自己就是评判一一切外部事物的“照妖镜”。很到位的诠释,看看那些将“吾日三省吾身”与“反身而诚”挂在嘴上的,有多少真的从他者的立场反思自我的,又有多少不是以此要求别人的,更有几个不是以此作为一种标榜的?镜子里的那个自己永远是自己,怎么也不可能成为别人眼里的自己,一个不从别人的视角反思自己的人,要不总以为自己很憋屈,反正错不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