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手

        前几天在朋友家吃饭,闹哥指着桌上一盆观音手问:这是什么东西?吃的吗?

       朋友高二的闺女也凑过来看:没见过,这是什么?

        如果没记错的话,鲁迅先生笔下出现过这个观音手。好像就是这个学期的某天晚上,还看到闹哥摇头晃脑的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但我估计鲁迅先生应该没有见过观音手的,看到的只是冲到海滩上的贝壳。观音手外形像合十的双手,壳粗糙,青黄色的外表,看上去有点像恐龙皮,没有红过也从来不绿。


昨天一个刚移到欧洲的朋友发出图片也在问:这是啥?动物还是植物?能吃吗?怎么吃?

        好吧,这是观音手,小时个经常出现在我们饭桌上,虽然现在鲜有看见。观音手长在礁石岩壁上,密密麻麻地固着在岩石缝隙中,一有风吹草动,便紧缩柄部藏在岩缝里,除了附着于礁石上,还会寄生于大型鱼体上,随鱼的游动探索海底世界。

        吃观音手也是一门学问,扁扁的,没见过的人常不知从何下嘴,有些性急的,拿嘴去咬,弄得肉汁四射,同桌的人都会被溅得满头满脸。有的人以为肉在手掌里,吃时使劲地把两片合着的“手掌”掰开——佛手的两片壳贴得很紧,掰着够费劲,而且“手掌”里的东西是不好吃,也是不能吃的。其实吃的应该是“柄”部的肉,即“皮囊”部分,只要把甲壳和柄部分开,或者抠开顶部的一点皮,就可以吃到肉了。


         在大陈岛周边,潮水接连不断地拍打着岩礁,一小群人冒着生命危险,采集当地的一种贝壳,名叫观音手。

       观音手生长在水位线以下的深处,生长特别缓慢,三年才能长成我们的指甲片大小。采集者必须深通水性,身手敏捷,体形健身,同时能够聆听风云变幻。他们在海浪的巨大冲击下,冒着生命危险,飞礁走岩去采集崖石上的观音手,每年都有一些采摘者为了得到它而失去生命。

        据说,在伦郭,由名厨主理的精美的<龟足>(观音手),售价一百英镑。

       在我们大台州,根本不需要什么名厨,洗净后把观音手往沸水中一烫,就捞上来上盆,剥壳沾醋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