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执迷的爱蒙住了眼睛,生活可能就此乱了套。
看到一则新闻,小伙子在书店里遇见一个女孩,当时没有勇气打招呼。几天后辞了职,在书店蹲守50多天,靠跟亲戚借钱维持生活。由于一直等不到女孩,他就向媒体求助找人。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之后,他祭出了大招:到法院起诉,想用这样极端的方式逼迫女孩现身。如此无礼的要求,自然是被法院拒绝了。
评论区里,热心网友纷纷喊话姑娘:千万别再来这家书店了,危险!还有网友建议:把发型、发色都换了吧,以免被认出来!
在小伙子的眼里,他可是痴心一片,对女孩子一见钟情,爱到了骨子里,甚至不惜放弃全世界。但在旁观者看来,这些行为着实有点恐怖,遇到这样的人,还是躲得越远越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小伙子可以归入“执迷者”的行列。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中提出的,它的主要特征有四个:
1、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2、对执迷的对象有着难以满足的渴望。
3、已被对方明确拒绝,或者得不到:要么肉体上得不到,要么精神上得不到。
4、被拒绝或者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失常。
是不是每一条都完美对照?他口口声声说的“爱”,不过是“执迷”而已。
苏珊·福沃德在书里系统分析了“执迷的爱恋”的定义、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如何跳出执迷怪圈,拥有正常、健康爱情关系的建议。
一、什么才是执迷的爱恋?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所谓迷恋,其实爱的是理想中的爱人,现实中的爱人并不一定相同。你爱的那个“她”不是真正的“她”。
苏珊·福沃德也有类似的观点:
健康的爱情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尊重,执迷的爱恋则恰恰相反。它只不过是一种渴望,渴望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
把迷恋这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这位塞浦路斯国王爱上了一尊少女雕像,每天像对待爱人一样给它打扮、装饰,甚至还起了一个名字:加拉泰亚。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痴情感动,就让雕像有了生命,后来他们结成了一对夫妻。
在现实生活中,执迷者都是想象力丰富的人,他们常常把对方理想化,极力强调梦中情人的部分特征。比如书店小伙一直在强调女孩穿肉色的袜子、黄色的上衣。他爱的是这个女孩子吗?并不是,只是女孩的装扮恰好满足了他对理想对象的某些标准。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一点点地把自己的主观想象添加进去,他心里想的完美女孩,早已不是真实生活中的那个她。
相反,在正常的亲密关系中,即使加了爱情滤镜,恋人们也可以相对客观地评估对方的优缺点,能够做到接纳和理解。这样的关系模式是流动的、有成长空间的,而执迷的爱恋追求的是完美和极致,他们不容许自己的理想受到一点点的侵蚀。
二、太过执迷,带来的只有伤害
执迷者为了能够维系一段关系,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情感绑架,胁迫对方留在关系里。比如,明示或暗示自己的付出,让对方产生愧疚感。在极端情况下,会以死相逼,让对方不得不妥协。在他们的语境里,“我”是第一位的,“你”的感受并不重要。在开头的案例中,小伙子的内心OS大概是:你看,我为了你,工作丢了,钱也没了,你还不出来?这种感情上的蓄意捆绑,对关系本身毫无改善作用。
第二,情感暴力、家暴等破坏性行为,以伤害别人的方式减轻自己内心的巨大痛苦。这在对方想要脱离这段关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有的人会到社交媒体上大肆披露对方的隐私,通过报复行为平息内心的愤怒和不安。也有人会用破坏对方财物的方式,苏珊的书中介绍了一个案例,两人分手后,男方很快有了新欢,女方放不下这段感情,又痛恨男方薄情寡义,于是晚上守在男子的家门口,看到两人进了房子之后,就把车子的四个轮胎都放了气,还往窗户上砸了几块玻璃。
从结果上看,这样的操作是“伤敌五十,自损一千”,不仅把对方越推越远,还有可能把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第三,救世主式的执迷者,希望自己“被需要”。这是一种特殊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一方过度付出,另一方则是被360度无死角地照顾。这在一些酗酒、吸毒、暴力等家庭中很常见,“过度付出者”每天费尽心力照顾,甚至会为他们的混蛋情人遮掩各种失误。表面上看,“过度付出者”是受伤的那一方,但实际上,他们才是这段不平等关系中的执迷者,他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即使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让爱回归健康状态
从根源上分析,无论是执迷者,还是他们的伴侣--执迷协同者,他们的情感状况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苏珊·福沃德认为:父母如何对待对方,是我们长大后对待恋人的范本,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那样对待。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是我们对爱的理解的基础。
小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尊重和自由,在爱情关系里,拼命地想要弥补童年的遗憾,他们甚至把恋人视为自己的“象征父母”。如果足够幸运,他们的爱人能够给予包容和无条件的爱,填补了小时候留下的心灵黑洞,亲密关系也会变得更健康。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们深陷执迷的爱中无法自拔,对于这种情况,苏珊·福沃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首先,从执迷走向健康,需要两个前提:执迷者有改变的意愿和努力,对方也能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一段关系最后大概率会以惨淡收场。
其次,更多地关注自己,而非伴侣/恋人,学会区分执迷与爱。在具体执行层面,可以试着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执迷的念头,重点记录以下信息:触发想法的事件、想到的内容、感受、想要做的事情、实际做的事情、最后的结果。这样的过程会帮助你找到情绪的触发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改善。
再者,给自己一个情感假期,从执迷的爱中抽离出来。在开始假期之前,双方进行一个简短的沟通:我们感情出了问题;我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期;这件事情很重要,期间请暂时切断练习。情感假期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双方彼此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让执迷者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如果有可能,这也会形成一个类似“开关”的装置,让感情变得更从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费希尔将爱情分为六种:浪漫式的爱情、友谊式的爱情、游戏式的爱情、需求式的爱情、现实的爱情、利他主义的爱情。
很多人向往的爱情是浪漫的、轰轰烈烈的,影视剧、歌曲、文学作品都喜欢以这类爱情为主题,留下大量的爱情经典之作。但现实生活中,太过疯狂、炽热的爱情,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就像执迷的爱恋,看上去感天动地,最后却落得凄惨境地。
正如苏珊·福沃德所说:放弃执着并不意味着放弃激情,而是放弃痛苦、焦虑、混乱、屈辱、嫉妒和占有欲。如果你能走出这些羁绊,就能解放自己,发现亲密关系中最深层次的快乐,最终获得一份真正的爱情。
走出执迷,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