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易给人的行为下定义,容易对人产生负面的印象,无益于促使其改变。
例如,一位普通女学生,平时喜欢买名牌,为此不惜欠下卡数和网贷。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这是她爱慕虚荣的表现,便不易改变该行为。我们可以转换思考的进路,先了解该行为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她这样的行为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获取他人赏识与提升自我形象,这些需要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其为达致需要而采取的行动不妥,可能为其招致不良的后果,甚至是恶性循环。搞清楚这些,那么她就可从而明白自己未必需要透过购买昂贵的物品来达到这些目的,因而有效地开拓改变的空间。
人的行为背后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例如一位女生拒绝进食,可能这是她反抗父母的权威,获得独立的方法,也可能是她希望达到理想体重,在同辈中获得认同,或者她想保持某种特定的自我形象,对于这些内在需要,她本身可能有所了解,也可能一无所知。
从需要的角度看待人的行为,更能明白、理解他人,并且通过分析行为与需要之间的关联,可以助其发展合适的行动策略来满足自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