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习书门径](一)
篆书是一切书体之母,记得在三十五年前第一次去哈尔滨师范大学拜访游寿先生。游先生告诫我:“习书不习秦汉,书法不入时流”。并言:“古之书法大家,没有不习篆隶书的,要想成为一流书法大家,必须从篆隶书入手,方能日后修成正果”。恩师的教诲,铭记于心。这些年来,在篆隶书上所下功夫最多。
《书法正传》言:“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籀,篆籀所以为诸体之本”。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言:“精于篆者能坚”。晋王羲之曾说:“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所言“古隶”应为秦、汉简帛隶书墨迹。王羲之的家传习书秘诀是:“穷篆籀,工省而易成”。可见篆书对王羲之成为百代“书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古代书法家十分重视篆书学习。东汉蔡邕《篆势》中,也赞誉篆书:“处篇籍之首目,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素,为学艺之范先”。也明确指出:学习书法,要先学篆书。《书决》中也言:“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纯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尽然。颜鲁公《争座》书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古代大书法家,没有不习篆籀就成名的。可见篆书多么重要。吴昌硕研习石鼓文,乃成诗、书、画、印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学习篆书选择何帖做为入手帖,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由近及远”。先从清末后的吴昌硕、吴让之、王福庵三家中选取二家的篆书,做为入手帖学习。吴昌硕中晚年的石鼓文书风己炉火纯青,达到了至境;吴让之晚年的篆书也雄浑大气,疏朗俊逸。王福安的篆书也入逸境,谨严遒劲,灵动自然,尤其是他的《作篆通假校补》里的篆书境界更为高妙。
通过学习三家篆书,先让初学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篆书的基本笔划、笔法、墨法、结构、章法等,以及一些比较复杂笔划的接笔技法和对称关系,半年而毕。然后,便可以选择性的学习《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到石》、《袁安袁敞碑》等。这时篆法备矣。便可以上溯到商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的学习、研究和借鉴上来。大篆学习的最佳入手帖《墙盘》、《毛公鼎》,或《大克鼎》、《小克鼎》等。这时我们的脾胃、肠道、消化功能己达最佳状态,就可以放心地去选择适合我们胃口,艺术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各类金文铭文做为范本学习。
我为什么极力反对学习篆书时,一上来就取法大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铭文文字。是当时的书手和青铜器铸造匠,把祭祀和实用为目的的铭文文字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铸、刻、凿在青铜器具上。是穷其所有方法为了适用为目的。但是,我们今天在铭文文字上看不出任何书写痕迹,来供我们临摹学习、参考和借鉴。这些铭文文字是以原生状态存在的,我们也看不出完整的行笔技法和用笔规律。这就给我们初学大篆罩上了层层迷雾,尤其是对于今天学习金文的我们来说,永远都不能穿越到商周、春秋战国那个久远的年代中去。亲身体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用笔技巧和规律,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或者更多的信息。去还原那个时代真实的书写状态,我们也无法认知金文的书写笔法和用笔要领。所以,我们初学篆书,只能借鉴明清时期比较成熟的小篆笔划、结构、笔法等。来指导我们临习先秦以前的金文铭文。这样以来,使我们的大篆学习,才能有的放矢。
上世纪80年初开始,中国书坛活跃着一位专门写大篆和甲骨文的书法名家,曾多次在《“赛克勒杯”国际书法大赛》的前几届大赛中获金奖、一等奖,也多次在中书协主办的国展中获大奖,之后,一直在中书协主办的国展中担任篆书评委,并荣获中国书法领域最高奖——兰亭艺术奖。他初学大篆(金文),后又习甲骨文。在大篆(金文)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商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为主,偶尔也学汉金文、权量铭文等,对石鼓文、小篆书体从不涉猎……当时就有名家指出其大篆书法的缺欠与不足,秦咢生、商承祚等老前辈就曾指出他大篆的不足。晚年他可能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便开始恶补小篆,遍临秦篆诸碑,尤其在先秦的石鼓文上用功尤深,但收效甚微,他写的秦小篆字形的重心都在下半截,让人有掉裤子的感觉,拖泥带水,一塌糊涂……再看他晚年的大篆作品,也走向了极端,成了典型的美术字(排笔字),章法上也是字字首尾相咬,远看整幅作品上立了几根木棍。所以说,学习篆书一定要吃对头口奶。否则,将会遗憾终生。人去业显,身谢道衰!我们的后代书法家们会对每一位故去书家,做出公正评判。所以,我一直崇尚理论先行,弄明白了脉络后按部就班的学,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清小篆书法家那么多。为什么要选二吴一王呢?原因是吴昌硕的篆书取法先秦时期的《石鼓文》,其书法风格上承商周之金文,下启秦篆。在书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吴昌硕的篆书古茂遒劲,雄浑峻拔,结体疏朗宽博,用笔凝重帅逸,霸悍夺人。是篆书学习的首选碑帖之一。吴让之篆书圆劲流美,苍厚俊逸,结字疏朗修长,用笔浑融峭健,体势有“吴带当风”之妙。而吴让之在篆书上最大的贡献是将篆书的部分主要笔划中的长垂之笔,写成了“出锋”笔划,极大的提升了篆书的高古的韵律感和神秘的浪漫色彩。为后学们启迪了智慧之门。我们可以利用“出锋”之笔,创造出独我个性风貌的篆书书写奇迹。所以,吴让之晩年篆书也是不错的入手帖。王福庵先生一生写得最好篆书全在《作篆通假校补》中。其篆书典雅高古,峻逸爽朗,结体遒劲宽博;用笔舒畅婉转,非常适合初学。
我为什么不提倡学习邓石如、赵之谦篆书呢?原因是邓石如的诸体书法均无传承(师承)可言,他的篆、隶书均血脉不纯正,诸体杂揉,笔划杂乱无序,很不规范。初学易染上致命之硬伤。赵之谦一生贫困潦到,大多时间都在为生存拼命奔波,弧身漂泊。他的篆、隶书受邓石如影响最大,其篆书追求狂怪,小情调,笔划大多画蛇添足,一意孤行,急功近利,处处讨巧。削弱了篆书的雄浑遒劲之气魄和高古华滋之秀逸……。初学邓、赵篆书,极易染上小家子气的舍本求末。此二人之篆书都不具备正大气象,不提倡初学。待有一定基础之后,可以在批判和选择性的借鉴、学习和吸收精华。选择篆书的入手帖,还是要以气酣势古,雄浑凝重,婉转古朴的篆书做为入手帖,更为恰当。
一个书法家的一生,需要学习、临摹许多碑帖范本,终生不停的在诸多优秀碑帖中汲取精髓、骨血和元气,再漫漫的消化吸收,为重新塑造一个有别于古人、今人崭新独我的自家风神、骨貌、血脉来。最后才能慢慢的走向书法艺术的大逍遥、大自在。
2020年5月19日晩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