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学习心理学,还是做心理咨询,都会发现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亲密关系。在
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他把成年早期称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习得与人建立亲密感的能力,将会持续的产生孤独感。
/ 亲密 vs 孤立 /
01
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20岁到24岁左右,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亲情、友情与爱情。
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
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02
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但是他又指出,唯有具备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敢于涉足与另一个人的爱河之中。
具有牢固同一性的青年人热烈地寻求与别人的亲密关系……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
缺乏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往往也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害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因为对自我的不确定和不自信,面临一段亲密关系时,会担心从中受到伤害或者对亲密关系没有信心。
与他人同一性的融合,意味着需要付出,需要放弃或损失一些东西。
03
在这个时期,需要学会与各种人相处,不管你是否喜欢别人。
能与他人能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与人相处不容易获得亲密感的人,即使他有配偶、有亲人,他也将有一种孤独感。
所以,上一阶段还没完成就匆忙进入婚姻,常常会失败,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不能与伴侣产生亲密的情感,只被婚姻的义务所包围。
青年人太注重自我,这种过分注意自己使亲密无法发生。因为爱是要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这就是自我牺牲。
正如弗洛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中所说,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
04
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阶段延长到成人期,这是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说的一大特色。
这时,青年男女已积极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完满地进入社会。
他们需要一种共享的同一感,由此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
但由于寻找配偶也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感。
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就会退回自己的小天地,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孤独感。
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