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听过不少自闭症相关的讲座,它们的内容要么止于综述与简介,要么囿于类似行为问题矫正这样的单一侧面。5月7日陈婕老师在星宝上学广州海珠中心做了一场公益讲座,与这些讲座大不相同,让我对自闭症干预训练的思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能力所限,思路零散、错误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
陈老师的讲座标题是“解析儿童能力发展”,并未提及自闭症。这恰好给了我一个提示:对自闭症,以及所有“广泛性发展障碍”孩子,我们教育思路的出发点应该是“赋能”,而非着眼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想大概我听之前的讲座所产生的困惑就在于此。谱系孩子的表现复杂、多样,即便演讲者所讲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放在自己孩子身上仍然常常不适用,从而使那些方法和理论总给人一种不得究竟的感觉,让人无所适从。
把训练的方向放在提高孩子的能力上解决了我的困惑。而如何提高孩子的能力、提高孩子的什么能力就成了一个下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陈老师的讲座紧扣了这个主题,把儿童能力发展的方方面面透彻地讲了出来。
2
大家经常谈论认知能力,但却未必意识到认知能力是一切训练干预的基础,甚至连“认知”到底指的是什么,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
陈老师把认知拆解为“感觉-知觉”环节组合:感觉由对内在机体的感受和对外界形、声、气、味、触的感受组成;知觉是对事物的整理反应(觉察、分辨和确认等)。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孩子的内外感受,只能通过观察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整体反应来了解到孩子的认知出现的问题。知觉是多种感受器协同的结果,这一表述又准确地解释了谱系孩子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给出了我们训练干预所需要着力的对象,即感知觉中对孩子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能力。
明确我们到底要针对什么对象进行训练干预,这大概就是我一直以来希望得到的目标感和方向感吧。
3
陈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简单的图示:一个天平,支点是“运动”,一端是“视”,一端是“听”。这个简单的图形,形象地说明了这三者的关系:运动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是智慧的开端;运动影响着视觉和听觉能力的发展;而视觉和听觉常会出现你高我低,此消彼长的场面。
运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普通孩子在成长初期也是在运动和玩耍中开启人生,很多机构也开设运动课。但运动如何影响孩子的其他能力,我们需要如何训练孩子的运动呢?市面上各种运动课的训练目的正确吗?感统课就是(或者涵盖了)运动吗?陈老师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运动影响孩子行为和社交,这不难理解——孩子坐不住、不会玩儿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是运动能力不足的间接影响。真正更重要的是运动对视觉和听觉、语言的影响。了解这一更直接的影响,对我们全面改善孩子的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我们对孩子的各项训练(如涂鸦、剪纸等等)需要孩子有大、小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这些都需要通过运动来提高。
- 孩子的视觉上的空间感(距离、角度和方向等等)也是通过运动体验的获得的。
- 而作为语言功能基础的构音,其所需的发音器小肌肉的协调也是由大肌肉运动带出的。
运动可以说影响了孩子能力的方方面面。
那我们现在给孩子做的各种运动训练(包括感统训练)其目的和方式就可能存在需要商榷的地方。按照前面的分析,运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力量、稳定性、灵活性,建立孩子的空间感,而不是仅仅是掌握某一运动项目。而感统训练虽然可能涉及了一些运动,但是其侧重于对孩子进行感觉刺激,目的有失偏颇。另外,在实际的机构训练或在家训练时,由于可能忽视了一些细节,运动训练未能真正达到提高前述基本运动感知能力的目的,最后导致孩子看起来掌握了相当花哨的运动技能,但是却在其他诸如认知、语言这些基本能力上没有进步。
4
视觉能力是理解、条理和逻辑的基础。这句话很多人不理解。有妈妈会问,我的孩子视力挺好但是理解就是不行。陈老师所讲的视觉能力并非生理视力,而是获取和加工可视信息的能力,是视知觉的能力。
语言本身(发音或文字符号)必须与实际事物或事件相关联才有意义,这是理解的开始。事物或事件的外形属性、颜色属性、气味、手感等与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能力相关,这其中视觉能力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对事物种类的划分所需的归纳能力也是主要依赖视觉。视觉能力的提高对孩子思维能力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老师的星宝上学的训练内容中,视觉能力训练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提升孩子的视觉能力,尤其是条理、顺序的感知,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在哪里?陈老师也有解释:画出指定的图形很重要,但是怎么画出来的更重要。画的过程中,老师的恰当引导可以教给孩子思路和方法,这对于孩子将来学习书写,对事件排序都非常重要,更进一步,这些又是思维逻辑的基础。
5
语言一直是自闭症家庭特别关注的问题。常见的语言课,甚至一些口肌训练对很多孩子作用却并不明显。其主要问题还是在训练思路上。
陈老师简明地列出了几个点,每个点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语言问题,但显而易见地,我们针对每种情况的干预策略都是不同的:
- 构音,发音器官小肌肉协调能力。我们需要从基本的运动开始进行训练。
- 句长,一个人能听多长的句子,才能说多长的句子,如果孩子的句长不足是由于听不全导致的,我们就需要让孩子多听。
- 说话条理,这是逻辑能力的体现,只有通过视觉能力的提升,使孩子具备恰当的逻辑推理能力,他才能说出有条理的话来。
这几点只是管中窥豹,但是足够引发我们思考:过去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手段是否太浮于表面了,以至于有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用语言来教语言,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
6
社交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很多机构为此设计了花样百出的游戏课。陈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着墨不多。但是正如上述语言问题同样的思路,为社交而社交终究是条难以走通的路。对很多孩子来说,提升基础能力,使其像普通孩子一样从“平行社交”开始,一步步具备协作、竞争的能力,这样获得的社交能力才是实在的。更何况,在游戏课中所需要的模仿、听从指令等等能力本来就需要通过前述那些基础训练中获得。
诚如陈老师所说,影响孩子表现的因素很多,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全面考虑,但同时又要关注关键能力。训练中,了解孩子当前的能力,设计恰当的课程,给予合适的难度,在“尝试-辅助-撤销辅助-提升难度”的循环中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一定可以最大限度给孩子“赋能”,让孩子的学习、生活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7
我自己接触视听动干预方法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在我过去的意识里,它超然于主流干预方案,显得神秘。陈婕老师的讲座扒掉了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更加看到了它与主流学术观点的联系——原来它并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神秘技术,而是完全可以从认知发展学派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具备完整实操方案的教育技术。
这场讲座在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涉及大量学术观点和概念,满满的都是干货,说实在的,要完全理解是有相当难度的,毕竟每一部分内容都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这场讲座可以说既给我描绘了干预训练的大图景,也给我指明了自身学习的方向,我获益匪浅。
其他
在讲座,以及随后的个案咨询中,陈老师毫不忌讳地谈到,她和整个星宝上学团队就像是初窥门径的学生,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技术和学术细节。而她对所有即将发掘出来的成果和技术充满激情。
的确,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复杂性注定了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是难度巨大但意义深远的领域。星宝上学团队学术交流、技术共享上的开放态度值得称道,也令人敬佩。我也衷心地希望星宝上学海珠中心能把当下最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给广州的孩子和家长,帮助更多特殊孩子和家庭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