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仙都之探洞

仙游仙都之探洞

野菊米

仙都岩宕,与绍兴东湖一样,都是采石形成,只不过论石洞的年纪,大约仙都岩宕要小很多。只要沿路看看缙云乡下城里的房子,就知道当地采石为料的传统有多盛。

岩宕书房,在原有的山洞上巧妙改造而成。在路边的山脚下,有个凹洞,门口有一堵矮矮的石墙,中有一小门,乍一看,并不起眼。从门里进去,像喇叭口似的,里面别有洞天。头顶的蓝天像S形,白云时而像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好奇地向石洞里张望。几株绿植抓在崖顶,斜探着身子,顽强地绿着,在风中摇曳。光线进来,斜斜地照射在几乎垂直的石壁上,崖壁显出暖暖的淡黄色。高处与低处的明暗呈渐变色,有一种自上而下、自外向内的纵深感。

那么高的崖壁,好似一块巨大的黄粗布垂挂下来,那些采石的齿痕便是粗布结。有时候,人的力量是令人惊异的,你瞧,连这么坚硬的岩石都像切豆腐一样被一块块取下来。现在是晴天,洞底相对凉爽,沿崖壁旁的石级越往上爬越热,好似被温热的蒸汽包围。褐色书架就像垒积木似的往上叠加,每个书架前都有一个小小的平台,平台上有吧台高凳供小坐,翻翻书,看看景。我找出一本《那人那山那狗》,应该是根据那部老电影画出的绘本,画面很美,我记得电影的画面也很美。这里的书还能外借呢!周围村庄的孩子无聊时会不会也跑进来看书打发童年漫长的时光呢?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的书荒年代大约是不会再有了。

在这样的晴日,会无端地想象雨天的岩宕书房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人躲在崖壁下,雨点发着光好似玉帘一垂垂挂下,在中心的石板地面上跳跃,不多时底部已经积起了小水潭。鸟儿会不会也进来躲雨呢?

从岩宕书房出来,再回头往倪翁洞走。走着走着,就看见了好溪,溪中绿水潺潺,砂石时而裸露,时而隐入水中,溪边绿树旖旎,溪上蓝天白云。倪翁洞就在好溪边的矮山下,洞口有半片亭子。洞中通道狭窄,曲折,一走进去,凉意顿生,洞壁上到处都是凸起的“麻子”,显然是天然岩洞,据说此洞原先浸泡在好溪水中,地壳抬升后裸露出来。几拐之后光线又亮了,出小洞,见得天光,一扭头发现石壁下又有个天然岩洞,洞里躺着一位“老先生”,头枕石头,一手拿着书卷,一手抚着一只猴子,正闭目养神,又像在回味书中的意蕴。他就是传说中范蠡的老师倪子了。雕刻家的巧思真是奇妙。更妙的是,岩洞壁上还有两扇天然石窗,椭圆形,一大一小,下午的倪翁洞很荫凉,那么洞口应是朝东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会洒落此间,这大概就是摩崖石刻“旭山”的意思了。

方寸空间里,洞连洞,壁顶、巨石、崖上处处是历代石刻。其中李阳冰的篆书“倪翁洞”最为著名,还传说“初阳谷”是颜真卿手书,“初”少一点也有故事。

没来得及细看,人一转眼走光了,跟上。路边,一只蜻蜓停在一朵美艳的花上,它们都不怕热,因此一起盛开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仙都”得名的由来与唐玄宗有关。相传某日的缙云山处发生了“仙乐彩云之瑞”,当时的刺史及时将异象上报给了唐玄宗。唐玄...
    知希山人阅读 21评论 0 1
  • 文/苹儿(茵草芳菲) 仙都回来已经数日,但一幅幅仙气而醉人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令我久久难以忘怀……虽然我已游览过...
    茵草芳菲阅读 1,320评论 0 32
  • 中国至少有两处缙云山。一处叫仙都,古称缙云山,在浙江缙云县,峰岩奇绝、山水神秀,相传是黄帝升天之地。另一处在...
    诗酒寒秋阅读 1,362评论 0 1
  • 缙云之中有仙都,仙都绝佳是丹峰,丹峰背倚步虚山,面临练溪水。丹峰又名鼎湖峰,因顶上有鼎湖而得名,传说黄帝在...
    路人甲_9342阅读 262评论 0 18
  • 我们入住的民宿,位于缙云仙都风景区的中心位置。2023.4.16日吃过早饭,向东穿过隧道,步行500多米就是朱潭山...
    春日秋月阅读 2,553评论 11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