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仙都之探洞
野菊米
仙都岩宕,与绍兴东湖一样,都是采石形成,只不过论石洞的年纪,大约仙都岩宕要小很多。只要沿路看看缙云乡下城里的房子,就知道当地采石为料的传统有多盛。
岩宕书房,在原有的山洞上巧妙改造而成。在路边的山脚下,有个凹洞,门口有一堵矮矮的石墙,中有一小门,乍一看,并不起眼。从门里进去,像喇叭口似的,里面别有洞天。头顶的蓝天像S形,白云时而像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好奇地向石洞里张望。几株绿植抓在崖顶,斜探着身子,顽强地绿着,在风中摇曳。光线进来,斜斜地照射在几乎垂直的石壁上,崖壁显出暖暖的淡黄色。高处与低处的明暗呈渐变色,有一种自上而下、自外向内的纵深感。
那么高的崖壁,好似一块巨大的黄粗布垂挂下来,那些采石的齿痕便是粗布结。有时候,人的力量是令人惊异的,你瞧,连这么坚硬的岩石都像切豆腐一样被一块块取下来。现在是晴天,洞底相对凉爽,沿崖壁旁的石级越往上爬越热,好似被温热的蒸汽包围。褐色书架就像垒积木似的往上叠加,每个书架前都有一个小小的平台,平台上有吧台高凳供小坐,翻翻书,看看景。我找出一本《那人那山那狗》,应该是根据那部老电影画出的绘本,画面很美,我记得电影的画面也很美。这里的书还能外借呢!周围村庄的孩子无聊时会不会也跑进来看书打发童年漫长的时光呢?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的书荒年代大约是不会再有了。
在这样的晴日,会无端地想象雨天的岩宕书房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人躲在崖壁下,雨点发着光好似玉帘一垂垂挂下,在中心的石板地面上跳跃,不多时底部已经积起了小水潭。鸟儿会不会也进来躲雨呢?
从岩宕书房出来,再回头往倪翁洞走。走着走着,就看见了好溪,溪中绿水潺潺,砂石时而裸露,时而隐入水中,溪边绿树旖旎,溪上蓝天白云。倪翁洞就在好溪边的矮山下,洞口有半片亭子。洞中通道狭窄,曲折,一走进去,凉意顿生,洞壁上到处都是凸起的“麻子”,显然是天然岩洞,据说此洞原先浸泡在好溪水中,地壳抬升后裸露出来。几拐之后光线又亮了,出小洞,见得天光,一扭头发现石壁下又有个天然岩洞,洞里躺着一位“老先生”,头枕石头,一手拿着书卷,一手抚着一只猴子,正闭目养神,又像在回味书中的意蕴。他就是传说中范蠡的老师倪子了。雕刻家的巧思真是奇妙。更妙的是,岩洞壁上还有两扇天然石窗,椭圆形,一大一小,下午的倪翁洞很荫凉,那么洞口应是朝东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会洒落此间,这大概就是摩崖石刻“旭山”的意思了。
方寸空间里,洞连洞,壁顶、巨石、崖上处处是历代石刻。其中李阳冰的篆书“倪翁洞”最为著名,还传说“初阳谷”是颜真卿手书,“初”少一点也有故事。
没来得及细看,人一转眼走光了,跟上。路边,一只蜻蜓停在一朵美艳的花上,它们都不怕热,因此一起盛开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