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拍摄于奥地利。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家都产自奥地利,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被称为“世界音乐之都”。在这样的国度产生这样一部经典歌舞剧,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下是我2007年在大学期间写的一个青涩而不失真诚的电影评论:
五年前我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喜欢它。后来一直想找这张碟片,却遗憾几年来也没碰到过。没想到这次我的英文老师竟然拿这部影片用于我们的英文听力材料,虽然如此,也可见我的这位老师是有品位的。(我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是很多大学英语教学的御用英文教学影片。)
玛利亚是位见习修女,在众修女眼里,是个不错的“捣蛋鬼”,是问题少女。玛利亚爱自然、爱自由、爱歌唱。修道院的纪律使她常常出错。但修道院长对玛利亚却有独到的理解,玛利亚尘缘未了,她爱这个善良活泼的女孩,也最后推荐她离开修道院去做了家教。
罗伦撒先生曾经身为皇家海军上校,养育了七个孩子,却不幸丧偶,留下了七个孤儿。据说这些孩子们很不好对付,因为以前的家教并没少请,其中最快离开的仅和孩子们待了两个小时。玛利亚的人生第一次“冒险之旅”,有些紧张害怕。玛利亚对此开始是深有顾虑的,但最终说服了自己,迎难而上,她这样的乐天派,信心是从来不缺的。但她也有原则,她告诉自己,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坚决,也是和善的。
玛利亚为自己打气,她一路高歌到舰长的家门口。当她看到铁门紧锁的深院,她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救命”。她像拯救者一样从容地走了进去。舰队长看到她的简朴破旧的衣服很不满,并当面指责她,玛利亚却满不在乎,而是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衣服送给了修道院的穷人,她没了可换的衣服,但她自己会裁衣服。
当上校用口哨唤出他的孩子们时,玛利亚更是大跌眼镜,果然是皇家海军的纪律。孩子们在哨声里迅速集结排队来到他们父亲的面前,四岁的咯塔儿由于紧张在出队报名的时候竟出了小小的失误,她也是最配合家教,最听话的一个。她多么需要一个妈妈,她在第一次见玛利亚,便直言自己喜欢她。
孩子们并没有问题,上校很清楚这个,但除了他独断的“纪律观”,他也没有好法子。他爱这些孩子们,但并不知道怎么与孩子们相处,或者讲,他放不下一个军人、一个长者的尊严,打不开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的壁垒,直到玛利亚的到来。
玛利亚坚决不肯用口哨管理孩子们。但孩子们并不为所动,依旧往她口袋里塞青蛙、在饭桌上捉弄她。直到一天夜里,长女偷偷约会回来,从玛利亚打开的窗口爬了进来,她请求玛利亚不要声张出去。玛利亚许诺了,但需要和她谈谈。这是雷雨夜,一声巨雷声响,最幼的咯塔儿径直跑到玛利亚的怀里,接着女孩们都跑过来了,而男孩们出现在玛利亚的门口时则说想确认姐妹们是否在害怕,可见孩子是很聪明可爱的。但随着雷声,孩子们一致都趴在床上,暴露了男孩的“骗局”。大家都聚集在玛利亚的床边,玛利亚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战胜恐惧,也将歌声笑声从此带入了这死寂的深宅。
以上是8年前写的一个影评,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当时在课堂上只看了影片的一半。《音乐之声》时长近3个小时。剧情的后半部分融合了更多的情怀,玛利亚和上校醉入爱河,铁血军人上校拒为纳粹服役,他的家庭在纳粹的监控下借家庭合唱团参加比赛之机,最终在麦老伯、修女们的帮助下,翻越阿尔卑斯山,踏上了异国的逃亡之路。该部影片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写下了奥斯卡获奖影片历史性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