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了风起长林,去看了几个片花,果不其然,相似的场景服饰质感让人伤怀,不敢再看下去。最让人难忘的,我想是人物身上的那种浩然正气,不论生活如何错待他们,都没有让怨怼盖过内心的清明。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吧。从榜1到榜2,那种浩然正气仿佛还留在大殿上,留在衣饰纹理间,从靖王身上传给了他的儿子和义子。
记得从前看王凯的访谈“靖王眼中的琅琊榜”,他说靖王是个“悲伤但不悲观的人”。怪不得他能把靖王演的这么人见人爱,他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精髓。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敢,质朴,慎言,这四种品质靖王全都有啊!这么一看他简直是君子的典范呀,难怪崇尚“立君立德”的梅长苏也要选他了。他这样的古代完美男人是怎么养成的呢?显然梁帝爸爸只有起了反作用,功劳都归在温柔智慧的静妃和长兄如父的祁王身上。
祁王是所有人心中的白月光,各种侧面怀念拼凑出来的他,大概是一个周公式的人物,正直耐心守礼(照言侯的说法,他还有些文士的洒脱)。靖王受其教养照拂长大,承袭了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正直的部分。祁王具体是怎样的人,琅琊榜中并未详说;他如何教导幼弟也不可考,单从年幼的靖王每每口称“皇长兄说了”如何如何,便知靖王心中长兄如父的孺慕之情。
若说靖王心中最亲近谁,那自然是母亲静妃了。静妃也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女性了,她至少遍读医书,又曾与师父四处行医,见惯世情,见识胸襟实非一般内宅女子可比。她的医术也很高明,连火寒毒也知道,还能在梅长苏发作的时候施针压制(怎么也得是主任医师级别的专家了)。让她在后宫中什么都不做,实在是埋没了。她也并非刻意教导儿子应当如何,只是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塑造儿子的思维和行事模式。
静妃心境平和,善察人心,靖王每有难处总会来找母亲倾诉,可见静妃在疏导情绪上的成就。她自己正直善良,不愿争宠玩弄心计;她心态平和,不论皇后越贵妃态度如何,她始终宠辱不惊。她知道虽然没法改变十三年前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但是可以守住心中的真相,不使内心因为外人的施压而扭曲。她也是这样教子的。每每靖王来找她倾诉,她并没有用长篇大论的道理去劝服儿子,而是把大道理藏在情绪体验之后。靖王说“想小殊了”,她便安抚道“只要你没忘记他,他就还活在你心里”。靖王伤怀当年有朋友有理想的日子,她提醒儿子正视现实“万事不能强求,失去的永远不能找回,小殊只怕也不是当年的小殊了”,暗示儿子“现在你身边也有朋友”。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靖王常去找母亲哭的。我们的文化总喜欢强调男子汉不能哭,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生而为人,不论男女总有伤心之时,总是把泪水往肚子里咽不利于心理健康。很多男性因为从小被剥夺了哭的权利,没法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更没法正确疏导它们,比女性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赤焰旧案后靖王的小世界崩塌,负面情绪爆棚,幸好有这么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才没有成为心理扭曲报复社会的人,才能坚持己见坚信真相,才能继续有情有义。想小殊了,就到母亲宫中哭一下,得到了温柔安慰又重新获得了坚持自己信念的勇气;怀疑梅长苏身份,也去找母亲倾诉;知道了梅长苏身份,他先是找母亲痛哭,诉说悔恨之情,而后又得到了力量,“小殊对你的期许与他人不同。我只有一句话,完成他的心愿,那也是你的心愿,我们所有人的心愿”。
与静妃相比,皇后和越贵妃多有不如。皇后并非誉王生母,二人可以说是因为利益结盟,虽说多年养育不可能毫无感情,但到底不比亲生的。皇后利用誉王宫斗对付太子越贵妃,誉王也需要皇后撑腰铲除异己登上皇位,二人之间的母子之情更多的是做戏罢了。越贵妃太子倒是亲生母子,母慈子孝发自真情,可惜越贵妃格局太小,心思也不正,为了帮儿子登上皇位无所不用其极,实在不是一个正直之人。
静妃的人格魅力在最后一场大戏体现的淋漓尽致。梁帝生辰,莅阳长公主提出重审赤焰之案,大殿上群臣激愤,梁帝失魂落魄愤然离场。静妃追到养居殿代群臣劝阻,正义凛然,那句“难道陛下不觉得,当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爱、君臣之义,都是尽数消磨在陛下无端的猜疑之中的吗!”直指要害又掷地有声,说到激愤处竟浑身颤抖,可见这么多年来隐忍的悲愤。
像静妃这样,既正气凛然值得尊敬又聪明智慧能给孩子指明人生方向的母亲,请给我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