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未来简史时,刚开始进步很慢,一天也就十来页,当开始讲人文主义的时候,开始觉得作者好牛,有种纵观全局的感觉,后来越来越沉浸其中,跟着作者的思维开始想象未来的生活,虽然当前的一地鸡毛在眼前,却有种超越现实的遥远感。
读完之后,虽然说不上哪里好,但是极力推荐给同事看。如果过去了一个星期,却几乎记不起当时看了什么,只记得好像是说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将来可能会被少数精英掌控,或者数据为王,大家都成为一些数据而已。
当时读书时,感觉这种未来会很快到来,似乎变革马上就要到来,真的相信所谓指数级的增长,也许一夜之间一切就不一样了。然后放下书本,每天面对繁琐无意义的工作,薪水依旧很低,业务生活依然不丰富,第二职业依然没有着落,家里依然会脏乱,大家都不想收拾,计划还是没有完成。
突然觉得自己只所以当时会被震撼,应该是因为自己的确太没主见了,知识面太窄,看了别人的著作,就立马被洗脑了,而完全没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现在仔细想想,这本书对自己有什么用呢,好像只是让自己觉得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用,在强大的人工智能面前,自己学什么都来不及,这貌似加重了自己的悲观情绪。
当然不能完全否认他的价值,从中了解到的历史的确增加了一些认知、从中涉猎的科技前沿也许会让自己在将来的职业生活选择上有所规避,但是真的该更加了解一些自己的需求了。
而之后读的富足这本书,则对一切都抱有美好的期待,也的确讲了很多新科技、新趋势,可是又是一本远远超越我的认知的书本。这本书的整体观念跟未来简史在我的理解上是相反的,富足相信有一些慈善家企业家是为了全球富足而努力的,人类会越来越好,各种科技的进步会促使美好更加快速的到来。
今天发生的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内心不太平静,我才不管我的情绪到底是怎样的化学反应,我知道我就是不舒服不高兴了,而我期待的共赢和和谐的关系感觉在现实中却那么难以得到。大家都那么渺小,却又拥有自己的世界,进而用自己的行为继续影响周边的小人物,我无法因为读了这么“恢宏”的书就避开这些。我还是会在乎自己的工资,在乎自己的人际关系,在乎自己的健康,在乎自己的生活条件,在乎自己将来买不了自己想买的东西,治不好自己万一得了的病。
这么看来,倒不如读一些更切实际的书,就像网上的一个评价说:
《未来简史》这本书,由于太宏大,很难给它找到一个具体的、可以用的场景,也很难说它对一个人的价值观或生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事实上,这样大而无当的书籍主题,反而会让人陷入一种更深层次的迷茫,一种更深层次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
对生活整体的乐观还是要有的,只是对生活还是要接地气。总结起来,自己对自己还是很悲观,对自己的无能很愤怒。那么就默默做一些带来意义的事情吧,看一些当下就能用到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