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朴玄
鸠摩智,吐蕃国师,佛学知识渊博,每五年开坛讲学一次,让众多西域人士顶礼膜拜,万分倾佩;他记忆超群,聪明过人,一双眼明亮如灯,过目不忘,只看过一遍少林的七十二绝技,就能倒背如流,这智商,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就像一座海市蜃楼,世人可望不可及;他武功也是登峰造极,一招火焰刀,纵横西域,在吐蕃扫荡黑教,威震边陲,随后偷学《小无相功》,大闹天下第一门派――少林寺,把这位江湖老大打得无还手之力。要不是虚竹出手,千古名寺、武学渊源流长、威震八方的少林寺可就贻笑大方,从此难以立足武林,少林弟子行走江湖再也不会挺直腰板,雄赳赳气昂昂,迈步前行。
鸠摩智,一位天才人物,在功夫练到一定境界却难以再进步半分,相对萧峰、慕容复等还是有些差距,他冥思苦想,辗转反侧,抓破脑袋,想出来的不过是去练绝世武功;他的佛学亦是如此,明明似乎已把佛研究透彻,佛已在我心中,为什么还是觉得少些什么,望着夜空蒙上薄纱的圆月,陷入深深的沉思。
他满腹才学,可是野心太大,总想成为天下第一,六合八荒,唯我独尊,流传千古,万世称赞。但是他的才华撑不起自己的野心,所以他拼命地去寻找绝世神功,比如借口为挚友目睹六脉神剑的风采,去大理讨要六脉神剑;偷偷摸摸跟随李青罗,到琅嬛玉洞中,不顾一代宗师的形象,偷学了《小无相功》;随后迫不及待,要扬名立万,跑到嵩山少林寺,恬不知耻地污蔑少林宝刹偷学他们的密宗武学,搞个噱头,挑战武林至尊;其后,更是不顾他人性命,骗取少林的《易筋经》,可惜急功近利,未得其法,不知其奥妙,就强行练功,最后练得走火入魔。他虽比游坦之聪明百倍,却没有游坦之的运气,最终每日饱受煎熬,倘若不及时治疗,他日必然成为疯疯癫癫,痴痴傻傻,浑浑噩噩的疯子。最后为了达成吐蕃王子与西夏公主的联姻,促进两国的联手,机关算尽,权谋手段,全都用上了。
他把他的智慧,都用在这些门门道道上,勾心斗角,处心积虑,尔虞我诈,参与武林斗争,进入政治风云,一心多用,心浮气躁,如何能更上一层楼。所以他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有可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跌入万丈深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无崖子天纵奇才,全方位发展的能力。他虽聪明绝伦,也尚且到不了这样样精通的境界。况且无论是学武还是悟佛,都是需要心境如水,波澜不惊,物我两忘,宠辱不惊。就像学吉他、PPT,或是其他技能,入门容易,越到后面越难,越需要耐心,需要忍受寂寞,才能日臻熟练。可他太俗了,想到的称雄武林,让人俯首称败,拱手道他一声:“法师天下无敌,法师万岁”。他离当初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努力奔跑,南辕北辙,最终寸步难行,自取灭亡。
所幸他在枯井之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被段誉吸尽了全身功力,这也恰好挽救了他。段誉将鸠摩智的功力移花接木,化为己有时,也把他的戾气化解了。从此,武林少了一个绝世高手,却多了一个超神禅师。原来功力全无后,他回到西域,潜心研究参悟佛法,终大彻大悟,成了一代大师,流芳百世。没有天下第一的牵绊,没有国家权力的干扰,没有世俗的纷争,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在攀爬悟佛的高山中,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匹极的高度。
世上诱惑很多,有梦想、有野心是好事,但不要利欲熏心,盲目前进,迷失在欲望的海洋中,最终逃不过淹死在海洋里。还是需要脚踏实地,保持那刻寻常心,那颗少年赤子心。就像简书说的:你不要太着急,但是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