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或已婚未育者可能都在某些时候怀揣着好奇,试图去体会初为人母的感受。想象并描述,那将是未来我的样子。
问,当妈妈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像当初的我一样,很多妈妈都可能回答不上来。在成为妈妈的路上,一个趔趄,不小心,摔的鼻青脸肿。不断否认、重建、批评和自我批评,又不断鼓励、努力成为妈妈。
母亲的肖像
如果给妈妈画一幅肖像,你会画成什么样子?合格?温和?无私?伟岸?奉献?斑驳?抑或急躁?粗糙......
母亲是个什么样的含义?很少有人会过问,这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怎么可以作为问题而存在?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母亲就是母亲,就是一个生命孕育、寄托的地方,母亲就是用来养育、无私奉献的女性,这些描述中,母亲好像就是拥有技能的魔法师,就是承担者。
但什么是母亲,我们终究没能明白和合理的实践。
像很多人一样,之前,我对母亲这两个字,毫无感觉,因为它不需要我去思考,成为母亲就自然而然的深扎在我的脑海里,这是祖辈的生活,这是一种习得的结果。但后来,在成为母亲的路上,遇到许多事,开心的、麻烦的都有。情绪上波澜起伏,内心并不那么平静,那么些个瞬间,恍惚间自问母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物种,母亲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我想到地铁上不看手机、不看书刊,只是发呆神游的人,似乎那会儿我也在神游,短暂的离开当时的生活,对着一个词胡思乱想,并试图想出一个理所当然、想出一个合适的概念来。
这样的思考不仅在我,还存在于地球上的其他人,比如编剧、比如清洁工、比如律师、比如警察、比如教师、比如设计师…….
很久没碰影视剧,最近却看了一部日剧《成为母亲》,另外一种翻译是《为人母》,豆瓣评分很高。故事情节有些令人揪心,但又温暖。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虐心苦情戏,而是温情治愈戏。故事讲述了三类妈妈的生活轨迹和她们的家庭故事。
这部剧一口气看完,里头吸引我的不是诱拐,而是关于“母亲”的思考。什么才是母亲?如何才能成为母亲?要成为什么样的母亲?生母和养母同样赋予孩子爱,但两种身份却具有不同意义。最终结衣通过自己的方式--宽容和理解,获得儿子的认同和关系认知。养母则过着自己的生活,同时在心里默默想念之前的儿子小广。
有人说这部日剧是《亲爱的》加长版,从内容看,情节有些类似,都是有关于孩子拐卖、生母和养母之间道德、伦理争辩。但《亲爱的》更偏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和探问,它更加的现实主义,更加的血淋淋。相比下,《成为母亲》重点在于对母亲的挖掘,母亲的探索之路虽然以儿子被拐为线索展开,探索的过程充满纠结、矛盾和责难,但结局仍是完满的。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可遇不可求的情况。
成为母亲
主人公柏崎结衣最初过着令人羡慕的相夫教子的生活。直到3岁的儿子回家时被绑架,从此音讯全无。难以承受“失独”的结衣每日以泪洗面,她坚定儿子还在,即便再生一个,也难以缓解伤痛。最终离婚,去另一个地方边工作边寻找儿子。
9年后,结衣收到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的电话,喜获儿子的讯息,母子重逢。然而9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的儿子小广到底怎么长大成人的,她急切的想要知道关于儿子的一切。
养母的教导
同样是母亲,但生母和养母真的不一样么?她们各自无可替代。
9年的真相令她难以接受。儿子失踪后7年都被一名叫门仓麻子的女性收养。小广和麻子妈妈在一起的幸福记忆抹杀不去,深深的嵌在两个人的脑海里。麻子了解小广的饮食、喜好……在儿子小广有限的记忆里,弥漫的都是和妈妈麻子一起玩耍生活的时光,印象里都是麻子的肖像。而面前泪光闪烁和自己拥抱的只是一位陌生的阿姨而已。小广对生母的彬彬有礼是在养母教导下的表演行为。他看结衣的眼神,真心只是出于临时的礼貌,而不是急切的想要认这位生育自己的妈妈。
他对结衣说“我不认为你是我的妈妈。”
结衣对这位突如其来的养母表示不可理解,内心充满愤怒,是她偷走了自己为人母的身份。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养母对儿子十分用心,他的乖巧懂事也是麻子一手教导。
门仓麻子收养小广时,已经失去生育能力,当时的她十分渴望成为母亲,于是没有选择报警,于是主动承担单独照顾小广的责任,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为小广妈妈。麻子对这个养子百般呵护,后来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进了监狱,出狱的她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她受到百般歧视和唾骂。但她仍然想着的是小广。无奈下将小广送到福利院,并写了一封信:“迟早有一天,我不会再是你的母亲,如果有新的母亲出现,你一定要好好打招呼,对她说,妈妈,我好想你,最好能够眼眶湿润。她做的东西你一定要说好吃,但是小广真正喜欢吃什么,是只属于我们之间的秘密哦。”
母亲的技巧
结衣不断通过自己努力试图修复自己与儿子之间共同遗失的这9年时光。她问自己,怎样才算是称职的妈妈。试问成为母亲有技巧么?
现代科技狂飙式发展的时代,技巧这个东西是现代人看重的走捷径的工具,所以有生活、工作、结婚、姻缘、造娃技巧,所以有“这个时代,怎么让妈妈更加轻松?”之类的宣传,又有那么多妈妈趋之若鹜,因为女性既想带好娃,又想拥有自己的生活,不依附于男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么,母亲的技巧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所谓母亲的技巧,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无法用教条传授。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阿德勒眼里的母亲技巧实然是母亲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情感。刚你真正去关注,去走近,去聆听,去陪伴、去理解孩子的时候,技巧便由内而外的获得。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婴儿与母亲》中描写了婴儿出生及出生后很短一段时间里婴儿和母亲所产生的心理过程。其中说道,
“母亲的状态以及母亲在怀孕后期是否能将她自己献身于令人害怕的、危险而通常值得承受的极大痛苦之中,也会在出生前和出生过程中影响婴儿的意识。”
“母亲具有适应婴儿变化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婴儿拥有线性的生活,相对来说,不那么撕裂,并能使婴儿经历由于信赖实际的抱持而生成的放松状态。”
“成功的母婴适应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感觉,一种被爱过的感觉。而失败的母婴适应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很难被修复,或被埋葬,或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组织生活。”
《为人母》剧中,结衣好友西原莉莎子,在新婚喜宴上,失落的独坐一隅,她跟结衣说:“我的那些同事们,嘴上都是恭喜怀孕、真让人羡慕,想要个孩子,但实际上谈论的都是我离职后的工作安排,下次要去哪里度假……有了孩子后,我的世界渐渐狭小。她们那样愉快说笑,而我像在另外一个世界,再也回不去了啊……”她害怕成为一位母亲,后来也选择回归职场,成为优秀的造型设计师,但也经常错过女儿班级的家长聚会。她的丈夫西原教授一气之下,甩出一句话:“孩子生完了,你就打算置之不理么?”在她身上,母亲的技巧缺失了,换来的是丈夫的误解和女儿的冷落,同样她也遭受着社会压力。
否认母亲
主流都在歌颂母亲的伟大,伟岸的身躯、粗糙的手掌,温暖的怀抱,不辞辛劳的付出。但母亲并非都那么温暖,慈祥。正如《成为母亲》中小广的朋友田中今伟在家门路口给妈妈准备了一束花,准备献给出门的妈妈时,却被妈妈呵斥,花碎一地,她不认为自己就是他的妈妈,即便是她生育了他,但她不想承担养育的责任,用她的话说,如果养了,就会过的十分艰辛,无助,她只能放弃,当个差劲的妈妈。她说,是谁认为妈妈就是伟大的?又是谁认为妈妈就必须是个好妈妈?这样的疑问,说出来,痛快,却值得深思。
成为母亲可以是一种权利,但并不意味着拥有一项权力。母亲不是至高无上的,母亲同孩子之间的情感才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可以认同你,也可以否认你。尽管你是母亲。
树 妈 说
在当妈妈之前,我是个医学文盲,不懂一大堆化验单、B超单上的术语、影像和数字说明,甚至什么病挂什么科室都很迷糊。这样一个一问三不知的人,在怀孕的时候竟神奇般拿出学霸的定力和研究的精神来翻东翻西,只因我对腹中的这个小生命充满渴望和好奇。我不觉发出对生命的探问和对自身的挑战,对未来的生活蠢蠢欲动,内心充满矛盾。
后来,我知道身怀内心的那份矛盾源于自己的不确定,源于内心的胆怯和对未来输不起的胆量。更重要的是,我害怕失去已有的平静、较舒适的生活。头脑中的我和另一个我不断对抗、拉锯,最终,另一个我战胜,我需要适时离开舒适和安全区,去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和寻找自己,认识自己。
母亲是个比妈妈更加书面语、更加正式、更加严肃的词。年轻一代都喜欢叫妈妈,不太喜欢喊母亲,觉得太过拘谨,不苟言笑。但无论辞令如何不同,两者都承载着一个概念,成为、适应的概念,这意味着它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能动的。正如剧中结衣和小广重逢后一起探索什么是妈妈的过程,持续的疑问,持续的碰撞,持续的自我批评。
世俗对妈妈的定义是既要无私又要伟大。但这真的是给妈妈无形中施加巨大的压力。波伏娃说,女人是变成的。母亲也一样,没有人天生就会当妈妈,妈妈是后天和孩子的适应中成为的。
注明:文中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更改,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