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艳——古诗词中的元宵节

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农历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民间自古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俗,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使元宵节成为“年”的高潮,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歌之咏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元宵佳作,至今读来依然唇齿留香,趣味无穷。


隋朝

翻阅典籍,最先以诗歌形式描写元宵节盛况的,当属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写的《正月十五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法轮天下转,梵语天上来。

灯楼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池,钟发琉璃台。”

虽被李唐王朝贬称为“隋炀帝”的杨广,实则是文武双全的千古奇才,仅40文字即再现了当时元宵节的热闹繁华的场面。《隋书》中载,杨广曾多次举办元宵盛会,“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从昏达旦,光烛天地,百戏之盛,亘古无比。”诗人薛道衡作60句长诗以记之:“京洛重新年,彻夜龙衔烛。欢笑无已时,歌咏还相继……”鼓乐喧天、人潮涌动、通宵达旦庆贺的场景如在眼前。


唐代

唐代时,元宵节张灯成为一种“定制”。《大唐新语文章类》中载,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京城正月十五“盛饰灯彩之会”,民众争相上街夜游观灯,“文人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当朝中书侍郎苏道味作《正月十五夜》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之夜,平时紧闭的皇宫宫门破例开放,宫内火树银花,蔚为壮观。男人们约朋唤友,妇女们穿着艳丽服装,涌进皇城去观花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张祜这首《正月十五夜灯》诗把宫廷内万灯齐明、舞袖联翩、歌声入云的壮观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而李商隐的诗: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葛长庚的诗:

“碧玉融成万里天,满街罗绮竞春妍。

柳梢挂月黄昏后,花市张灯白昼前。”

则记录了当时民间“玩灯”的习俗——大街小巷,灯火通明,民间艺人或表演各种奇术异能,或载歌载舞,共庆佳节。


宋代

宋代对元宵节更加看重,不但创造性地推出了“灯山”这种较为复杂的组合形式,还把张灯之夜增加到四天:正月十五到十八。

宋代诗人朱淑真的“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东风”一诗,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元宵节的盛况。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上元》诗中写道: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从方向、亮度、彩度、远近等各个角度,对元宵节进行了描写,而且诗句平衡对称,颇堪玩味。


宋代的元宵节还成了一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鹊桥会”,辛弃疾的《元夕》词描写的便是这一风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青年男女趁着元宵观灯的机会,约会自己的心上人。

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中,也涌现出很多描写元宵佳节的诗作,而且诗人多半把视角聚向“草根阶层”。宋代诗人姜白石即把深夜卖元宵这一生活场景写进了诗: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而明代的大才子唐伯虎,则为后人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闹元宵》图: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此文放进你的圈子,他们都会感激你!

微信:wanghongyun1963010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