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好的阅读,相当于人生体验的一次拓展。能在短时间内静观和研磨他人思想和生活的精华部分,这是阅读最有趣味,无疑也是最有教益的地方。加缪声称,为了活的有意义,人最要紧的是去体验生活的“多”。又正像我们的老祖宗所推赞的:生而为人,总是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不然何以格物致知,知人生之义?之乐?但在我们这样一个世态纷乱、人际淡漠的年代,惬意畅达的旅行已是很稀罕之事。唯余阅读,大概还能使人品咂人生的丰富味道。
手上的这本书,名叫《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作者是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波兰作家、记者、诗人,评论家,摄影师,小说家,身份之庞杂,无人能及,而且所从各业皆成就斐然,让人仰敬。 我敢断定,我们这个时代,阅历之奇特、丰富有如卡普钦斯基者,是绝无仅有的。纵观人类史,恐怕也鲜有可匹。也许可以例举那位古希腊的大历史学家,也即书名中的这位希罗多德。卡普钦斯基称其为导师,在书中惺惺恭敬之意不绝如缕,赞不绝口。希罗多德履历如何,因为时隔两千六百年,无从稽考。但我们可以历数卡普钦斯基本人的极其丰富,几乎可以称之为浩繁的人生经历:
卡普钦斯基少年时代正值二战,可谓生在硝烟下,长在炮火里。波兰历来受沙俄压制,二战又经德国蹂躏,其时已满目疮痍,玉石俱焚。卡普钦斯基学生时代无书可读,在自己的一生中倒写下了举世传阅的二十余部大著。因为是驻外记者,他足迹遍布亚欧美非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纵横六十载,行踪计亿里。奔波之间,多次感染登革热等多种厉害的传染病而大难不死。亲身见证过二十七场国家政变和革命,被关押拘禁判刑四十余次,有四次被判死刑,期中一次只因执行枪决的士兵酩酊大醉,无法掏枪击中他而幸免于难。另外,他的作品获五十余次国内国际大奖,六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咂舌!,浩劫遍历,荣誉等身,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人生,是不可归类的异数。我们这些终老拘囿于一国一地的寓公宅女们,除了惊叹,对此不能评说更多。
卡普钦斯基一边旅行,一边阅读希罗多德的《历史》,这本书伴随了他许多时日,总是及时赐予他最惬意最宁静的享受,最熨帖的慰藉。恰如我此刻在灯下一样,信手翻卷这本《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作为个体的人分布在异时异地,但人的观念世界可以通过阅读而重叠在一起。卡普钦斯基神游希罗多德笔下的亚细亚和地中海之时,也正是我想象卡普钦斯基在战争前线亲冒枪林弹雨之情景的时候。
不同时代的人解读社会的依据是不一样的。希罗多德写作《历史》,秉承的是古希腊哲学中的“适度”观念,万事过犹不及,命运终究会制衡一切,逝者如斯,人事已矣,但人间事功的荣光,值得万世传诵,因为这体现了我们人类所作为的一切可能性,也展现我们人性的所有涵项。希罗多德在《历史》开篇阐明他的写作目的:“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至于失去光彩和被湮灭……”。希罗多德是通过书写个人命运来阐释世界历史的。而述及命运的必然结局时,他总是含蓄而态度保留。在我们这个被历史决定论洗脑过的时代里,我们是通过既定理论去对历史削足适履的,态度专断而且排拒一切质疑。希罗多德那种对事件的温和注视,已经为我们所遗忘。幸而,我在卡普钦斯基的这本《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的小书里,发现了这种平静的、大度的包容的凝视。
我认为,如果没有博览一切的远见卓识,就没有海纳一切的公正评价。化外的异邦生番和开明的希腊人在希罗多德的笔下同样的熠熠生辉。重要的是,希罗多德书写历史的方式,是不远万里亲身跋涉到事发当地,亲临、观察、聆听、参与、思考,尔后才著之于纸笔。注史的严谨态度,可以归之于八字:坚守良知,忠于真实!而这种态度,我现在也在这本《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里,确切的说是在卡普钦斯基先生的丰富人生履历里,看到了。这两位大师各自书写历史是如何进入到人的生活里的,而这两位大师的人生阅历,则向我们揭示:我们人,又是如何去创造历史的。
卡普钦斯基赞美《历史》是书写艺术的典范。没有阅读过希罗多德的《历史》,自然不能对此说的更多。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喜欢卡普钦斯基这种温和的笔调。庄严、深刻,体现了一种太宽博的人生阅历。从容不迫的气度,其内里必是知晓一切宽容一切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