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历时7个钟头,南下广州——这等闲情逸致也只有我家那位“前世少有的小讨债”想得出来,我和家里领导和谐地认同这也不失为有意思的方式之一。
一、初印象可不怎么City
初到广州,带给我冲击力最大的不是车水马龙(马龙加油!)、灯红酒绿、高楼大厦,而是小电驴在机动车道上的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境。头一天我们的网约车行驶在天河路上,我一转头就看见右边一辆外卖小电驴从两车夹缝中一路绝尘,又一转头看见左边一辆私家小电驴悠哉而过。“机动车道上怎么可以开小电驴?”我不过脑子地说了一句。旁边网约车司机都懒得理我。路边赫然竖着一块警示牌:电动车戴头盔、不带人、不进机动车道。第二天、第三天,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有些道路上非机动车道有,可就是出奇的窄,相当于沿着人行道画了条线,也就一个成人两脚并立的宽度。
我们所住酒店不久就是一处工地,正好建在马路中间。一开始以为工地阻路,过马路要绕道而行,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来说颇为不便,尤其像我属于一个歪拐儿不认识路的人,心里不禁叫苦。哪知这工地尽头就在马路的车辆掉头口子上,我看见当地人熟门熟路地从这里穿过马路,也就跟着一起过去,算是以过马路的仪式入乡随俗。
初来乍到,我和儿子最先学上的粤语是公交车到站的播报:“xxx站到了,下车请注意安全。”一开始坐在公交车上,只觉得粤语发音果然动听,后来发现还真得注意安全,因为有些公交车靠站,不是贴着车站停的,而是贴着非机动车道停的,本身设计就是如此。乘客下车要特别注意的是后面的小电驴,要是贸贸然就下车,很容易碰上抢时间抢道儿的电驴。
人车穿梭,时代前行,中国特有的发展一景在广州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旅游餐饮特别City
其实广州的交通非常发达,虽然有些委屈非机动车,但是地铁很方便,公交车也一路通畅,不像杭州这么堵。交通的发达也带动了城市旅游和餐饮。
入夜的北京路,繁华热闹比起杭州的御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杭州羊坝头的这些小洋楼,在广州北京路上就是一张大众脸——北京路上都是这些小洋楼,让我们感觉是在巴黎、伦敦的路上——就是人多了点。这一路上人流不断,操着五湖四海的口音,不是说着好,就是买得好。新华书店里人也特别多,一会儿工夫就看到好几对家长陪着孩子来买课外书、文具的。
北京路是一条“断头路”,路的另一头似乎到了另一个世界,北京路热闹至极,这里却静得出奇。路两边的居民楼别有一番特色,一楼有檐廊,一层为店铺,二层开始才是住宅,很有老底子港片外景楼区的风格。小发廊、小包子铺、小面馆,隐藏楼区之内。如果说北京路的热闹繁华代表着广州商业气息,那么这里就代表着广州市民最为贴近的生活气息。
在广州,是不会让你饿肚子的。我们所住的酒店就很有意思,一半儿是旅店,另一半儿竟然是小餐饮综合体。里面陶陶居是广州茶点的老牌儿,我们当然要体验一把。入座、看茶、点餐。服务员极为细心地准备好茶具,热水冲洗茶杯,小茶壶里倒入茶叶,泡水盖好,壶嘴朝外,小声提醒一句第一泡倒掉。一会儿上菜,一道道说明菜品,虽是大众菜,却不失地道。你只要看那些大爷大妈吃得一个开心,就知道这里的菜不差。像我这样吃饭速度快的人,喝上一口茶,油腻顿解,再喝上一口茶,烦心渐消,吃饭搛菜的速度便慢了下来。这天还是广州当地中小学的休业日,酒店边上就有一所小学,放了学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撮一顿,犒劳犒劳自己,使得店内的人气一下子旺盛了不少。到了晚上,街边的小饭店、大排档更是人气爆满,那是处处有打折,家家搞活动。儿子大着胆子买了块钵仔糕,好吃得不得了。
在我看来,广州最为成熟的不是交通,而是旅游。景区里各种服务都很到位,环境卫生干干净净,小到弹丸之地的莲花山上的莲花城,都特别干净,看得我见到路边一个垃圾袋就连忙捡起扔进垃圾桶。各种便民服务人之所想都能见到,重点景区白云山,规划了从山脚到入口索道站的道路,淋不着雨,晒不着大太阳,方便进出休息。除了索道,观光车可达每个景点,价格实惠。景区厕所、便利店也很方便,让游客可以轻装上阵。上主峰摩星岭竟然还有电梯,省了不少脚力!别看白云山是广州最高之地,可在这么贴心的服务下,上山如履平地,难怪广州市民喜欢登白云山。
莲花峰吧不单单是景区,还是佛教胜地,宝塔耸立、圣女造像,寺庙雄伟,东海福地,就连一块像船头的大石头,也被安上了普贤菩萨救船员渔民的故事。莲花峰地处广州湾出入海口,属于岭南海岩地质,山石俊俏,直上直下,由于古时渔民的当地信仰结合,形成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宗教紧密结合独特文化。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可不是随便形成的。
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特点在余荫山房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带着杭州胡雪岩故居、苏州拙政园的印象,来到余荫山房,一路上正碰上城中村改造拆迁,落差有点大。还好余荫山房没受影响,精致小巧的园子,中间小池流水,山石点缀,亭台联袂,四周房间环绕,布局得当有致。这里被网红打卡点,一点也不为过,男女老少、绿肥红瘦、汉服旗袍、长枪短炮。中间一亭,最为别致,似撑开的大伞,山石掩映,又好比画舫穿轴,停于烟波之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沙湾古镇,与“镇”字完全不搭界。这哪是镇啊,不就是城中村么,而且是“城中村之村”。沙湾古镇最早是南宋当权者建造的客家人居住点,我感觉是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这一人之宽的巷子,说明了屋子与屋子的间隔压缩到了最小,也就是要在最小的范围内,住最多的人。而且在核心区域之外就连续有杂色的建筑形成城中村,有种先隔离聚居,再到被汉人同化的感觉,已然很难从城中村中剥离出来,也就那一面贝壳墙在述说沧桑变迁。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区因荔枝湾得名。荔枝湾现在是广州城内一处佳境,虽然诗以“溪水”概论,但却是广州主要水系之一。阳光炽热,带给荔枝湾充足的光照,水面婉转,绿树掩映,更显得楚楚动人。我们去没有看见荔枝红,却是树木繁茂。家里领导总是给儿子念叨巴金名篇《鸟的天堂》里的南国的树。一树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的确是鸟的天堂,人的归宿。古人游牧逐草而行,内地族群迁徙更是见水而止,黄河、长江、钱塘江、珠江,这些江河干流支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荔枝湾的原始居民便是在此水边聚居。拱桥通行、荷塘雅韵,民宅栉比,广州人的生活骨子里透露出抛开繁华恬静闲然的一面。
杭州之美美得有种“不真实”,谁让你是人间天堂?广州之繁华,就比较真实。
三、广州一定更City
广州为什么还是一座光荣伟大的红色城市?北上广深四大城市都与中国革命、改革紧密相连。除去深圳,北上广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兼容并蓄、中西交融的城市包容性。鸦片战争之后,广州通商,海运、陆运、渔业、商埠、手工、帮派、宗教、教育、军界,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其代表和容身之地。这种城市的包容性,即可以藏污纳垢,也方便播种革命的种子,相较于农村的封建封闭,广州更适合新思想新理念的传播和宣传。
这种包容性,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广州的包容性直接孕育出深圳特区,这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让我感受到一种新老交替的感觉,我相信广州一定会越来越Ctiy,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