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大字阴符经》,虽卷末题有:“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但其真实历来受人怀疑,围绕此问题,自民国以来已有众多专家和学者进行过论证。
认为是褚遂良创作的主要有叶恭绰先生、沈尹默先生和潘伯鹰先生。《大字阴符经》归于叶恭绰先生后,他对此帖系褚遂良所作深信不疑,还请诸多鉴赏家帮着一起鉴定,并请沈尹默先生题跋于册后;沈尹默先生在1947年和1948年两次为《大字阴符经》题跋,肯定此卷为褚遂良所书“必于可信”,并将书写的时间断在贞观十年(636)至贞观十五年(641)之间。但他也说,如果自己的判断不对的话,“后之明鉴如海岳者必能正之,姑存愚说亦无所为嫌也”。海上名家潘伯鹰一生学褚书功夫极深,穷源竟委,他也认为此帖是褚遂良创作,并有多通临写传世,为后学示范了临写的途径。
认为此帖非褚遂良创作的主要有徐无闻先生和台湾学者李郁周先生。徐无闻先生在发表于1983年第6期《书法》上的文章中对此帖的款式及书写风格和卷末题跋进行了分析考证,得出其为后人伪作的结论;八十年代,李郁周先生则从书体风格和卷后题跋两方面出发,兼及卷上所钤印章以及流传状况,对《大字阴符经》作了系统地考察,认为不仅作品系伪作,就连上面的古人题跋题识都是伪作。
目前学术界对此帖非否褚遂良真迹还有争论,但无论哪一方对它的艺术价值都有共识,都认为它是楷中《兰亭》,具备褚遂良书法的主要特点,对欣赏、研究乃至学习褚遂良书法很有助益,有人称临写此帖是学习褚书的一条入门捷径。
《大字阴符经》共96行,计461字,风格与《雁塔圣教序》非常相近,用笔丰富,节奏流畅从容,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都变化丰富,线条对比强烈,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全卷“之”“天”“人”和“生”字众多,但绝不雷同,看似信手写来,实是有意为之,苦心安排。其变化的丰富多样甚至超过了《雁塔圣教序》,这才是《大字阴符经》的高超之处和价值所在。
《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又称《黄帝阴符经》,全经分上、中、下三篇,仅四百多字,主张“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按自然规律办理,这与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有相通之处。
学习此帖,不仅可以学好书法,而且对修身养性同样有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