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编辑的身份与小说《伏羲伏羲》亲密接触后,我去做的第一件事是,重温电影《菊豆》。
当电影中巩俐的脸与小说中菊豆的脸两相重合后,感觉颇有些复杂。作为一部八万字不到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里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其中最鲜明的,莫过菊豆,也许,这正是电影以她命名的缘由吧。
尽管菊豆“长得奇俊”,“生着杨树般颀长的身材和一团小蘑菇似的粉脸”,可是,只需二十亩山地,正值妙龄的她就不得不乖乖嫁给一个年近五十、“瘦弱虚空”、没啥大本事的老鳏夫——杨金山。
杨天青是杨金山的亲侄儿,陪着叔叔杨金山一起去史家营接亲的时候,他是简单且快乐的,返回时,他不是了他。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对那名叫菊豆正逢双十年纪的女子,他的婶子,动了心,“他爱上了他的婶子。依照文静的说法,他是一见钟情的了。尽管他的念头掺了不少下作,然而他的表现并没有跌到一般情人的标准以下去。”
天青喜欢菊豆,从他第一次见她起。之后为着这喜欢,他做过许多令人不齿的小动作,不过,仅此而已。
杨金山娶妻的目的很明确,延续香火。为着这个目的,他先是努力耕耘,不见成效后,那肚子平平的菊豆,就成了他的眼中钉,成了他习练拳脚的活靶。水灵灵的菊豆,在他的折磨下,变得“没有器官也没有韵味,只是干巴巴的一团骨肉”。他身上有太多可恨,又有太多可怜。“让他忧心忡忡百思难解的,是爹娘交下来的自己这条生命将怎样不断代地旺盛地传递下去。”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菊豆来到洪水峪六年后的那个春日,那一年,菊豆二十六,天青二十二。
《伏羲伏羲》里的主要人物有四个,他们均非完人,也都并非十恶不赦。先说菊豆,她长得美,但嫁给杨金山后的她,却也本分,如果说后面的她有背叛,很大程度来说,这背叛是因了她所受到的非人折磨。她有七情六欲,没有神圣到能做圣人,她想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却也没恶毒到愿意为此痛下杀手;再说杨天青,他虽然偷偷摸摸爱了菊豆好多年,但如果没有菊豆的被虐待,如果菊豆的遭遇不是那么惨,那么,他对菊豆的喜爱,可能最终也就只是一段珍藏心底的少年记忆;杨金山,是小说里比较令人痛恨的人物,我们愤恨他的刻薄、他的吝啬,在他心里,他的亲侄儿,甚至他的媳妇儿的分量,远远不如他养的那头牲口;杨天白,他既是这场悲剧的派生物,又是悲剧的助推者。
《伏羲伏羲》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处人间悲剧,悲剧的原因离不开懦弱,而懦弱的发端,则是封建礼教的束缚。某种程度而言,故事里的主人公,个个都是礼教的牺牲品。杨金山是。杨天青是。杨天白是。菊豆,也是。
礼教的桎梏,恐惧与懦弱的交织,让天青和菊豆注定只能活在阴郁暗黑的夹缝里。这夹缝犹如让菊豆和天青窒息的菜窖,即使里面会窝藏着一些幸福,那幸福也如天上一闪而过的流星,纵然璀璨,却也短暂,而且,在这短暂压抑的幸福之后,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巨大的难堪,是实实在在的窒息,甚至灭亡。
《伏羲伏羲》是著名作家刘恒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新写实主义代表作之一。小说篇幅不长,时间跨度却达四十余年,伴着菊豆的出嫁,二十亩山地的易主,杨金山的造人,杨天青的颤栗,窗外,日本兵正在溃败,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伴着如麻的岁月,有些人不见了,如杨金山、杨天青,如王麻子,有的走得平淡,有的去得离奇,但我们的女主人公菊豆却还坚韧地活着,因为,她要“照料她的雏和雏的雏儿”,这也是小说和电影结局的不同之处。
整部小说笔法细腻,叙述不动声色,没有怒发冲冠,没有狂怒叫嚣,作者并不谴责,也不谩骂,但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和控诉,却鞭辟入里,直抵深处;对人性的描摹与抒写,更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看到有读者用“了不起”三字来评论此书,深以为然的同时,索性借用,就以此来做此文的篇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