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区到现在已经发展刚好三十年了,据说是1991年一个叫罗伊的北京人创建了一个BBS长城站站点,开始了互联网社区的发展。
发展了这么久的社区到底是什么?照我的理解,社区是一个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产生互动、相互认同并形成特定文化氛围的场所。比如小红书,在这个社区里,有喜欢分享美妆护肤穿搭的,有分享美食、旅行、学习、健身的,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真实美好多元的生活的价值观,内容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之间、内容消费者之间、内容生产者之间相互评论、点赞、收藏笔记产生互动,肯定对方的价值,形成了特有的社区文化。
那好的社区文化是怎么形成的,由哪些因素促成?这大概是一个内容生产️️—内容消费—形成互动—价值肯定(下一轮生产动力)—新一轮内容生产的循环过程,每一轮新的内容生产都使得特有的文化氛围越加浓厚。可以看到内容生产是触发点,没有内容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所有过程节点,而我认为价值的肯定又是所有过程的关键节点,没有价值的肯定,新一轮的内容生产就很难形成,即内容生产者没有生产动力,所以仅仅重视内容生产是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内容生产的,也就不会形成好的社区文化。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悟空问答,在其发展初期,头条花了很大一笔钱把知乎的很多大V都挖过来,并且给以奖励刺激其生产内容,同时还给以较大的资源倾斜(流量扶持)让他们生产内容,试图“干掉”知乎,然而他们错在,这批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的格格不入。悟空问答在初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有的文化,而新的知乎大v的内容生产与其不相兼容,自然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价值肯定,因此被挖过来的知乎大v都失去了内容生产的动力,生产处的内容质量越来越差,最终悟空问答也垮了。
相反的极其成功的案例,就不得不提B站形成的社区文化。我认为B站的问答机制在整个独特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了最核心的作用,通过一百题的问答才可以成为正式用户,否则都是普通用户,不能评论和发弹幕,这就保证了用户的高质,所谓的高质就是真正有属于该社区文化的用户,因为这决定了对内容生产质量的肯定效果,只有真正懂得B站独特文化的用户才知道什么是值得支持的作品,而得到支持的真正优质的内容的内容生产者受到来自这些内容消费者的肯定才有欲望继续生产高质量的内容,从而使得雪球越滚越大,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突然想到小红书的一个面试题,假如小红书要做B站这样的文化,要怎么做?首先按照对社区本质的理解,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聚集相同兴趣爱好或价值观的一群人,第二是这群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价值观的肯定。
在第一个关键点中,小红书社区内所聚集的一群人相对B站来说其重叠度可能没那么高(这里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形容了,终究还是水平有限),这大概与B站的问答机制有关,通过问答则代表与B站社区更高的重合度,于是能够在内容中进行讨论的这群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也会越接近。
而在第二个关键点中,和B站恐怕是最大的差距,小红书的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重视程度明显没有B站这么高,互动不如B站,这可能可以由B站的弹幕解释,B站独有的弹幕文化成就了用户之间的高度互动,而小红书仅仅依靠底部的评论,区别在于在看视频时小红书需要手动点开评论区才能看到评论,评论是有先后顺序,靠用户的点赞和回复数决定的,这意味着有些粉丝的评论在底下是很难被看见的,于是这部分用户便被忽视了,相反,弹幕从右到左自动播放的形式让每一个用户的观点想法都被看见,自然形成更大量的互动,所有人被这种氛围刺激和带动,带入了更强烈的情感,互动越强烈,情感越深厚,越能刺激内容生产者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价值肯定也将越强,于是出现了这样浓厚的独特文化。因此这里可以借鉴B站的弹幕文化,让优质的内容生产的越来越多,独特的文化也就越来越凸显,但这可能导致“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究竟怎么做需要根据小红书的定位和目标权衡利弊。
以上是了解接触一些社区以来,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延伸出来的想法,希望自己和十二一样,一直输出一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