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创意,传播,这些市场人经常涉及的思考点,有时候,很难明确的区分定义。却又是做市场最核心的思考力所在。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市场工作谁都能做得了。
说这句话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市场工作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是,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轻视了这门工作,不断徘徊在市场底层也就理所当然,做着谁都能做的工作,永远接触不了高级玩家。
敬畏一门手艺,你才能逐渐了解它。然后明白自己多幼稚。
01
自认为是科班出身,这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你预先知道工作的底层思考方式方法,也最早被要求去接触世界最前沿优秀的市场案列。比如,我上大学那会,看的最多的还是大卫奥格威,伯恩巴克这一代人做的经典案列。而即使领先于世界的国内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都很少被用来当案列学习。
每天接受的都是麦迪逊大道过滤出来的优秀中的优秀。所以,畅想自己以后也可以做出那么经典的案列。问题便出在这里,那些世界级营销案列,开阔了视野和见识,也让科班出身的人迷失自我。
每家公司的发展阶段都不一样,所拥有的资源更是决定了市场工作的成功,这个资源不仅仅市场预算多少的问题,品牌的影响力,对媒体的吸引力,渠道的管控力,都会影响市场工作的开展。
比如,我上一家公司,比起数字营销,老板更喜欢SEO的效果。公司只需要让全国的经销商在百度的时候,看到公司的正面信息就行了。如果你忽视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工作重心,跑过去跟老板说,我做了一个牛逼的数字营销方案,可以做到全国范围的整合传播。老板一定会说“很好啊,你先做着吧”。知道广告黑话的员工立马就知道没戏了。
02
无论是科班还是半路杀进市场的人,至少要先敬畏自己手里的工作。我见过科班出身的市场做的超级差,也见过半路杀入却一路领先。前提是,你一定不能像大多数人认为的,市场谁都能做,别人无知,你一定要深挖市场工作的底层逻辑。
小马宋是大学锅炉专业出身,照样进入奥美互动,现在是罗辑思维营销外脑,环时的老金,嗯,就是那个把杜蕾斯做成社会化营销经典的背后的男人,以前是开小餐馆的。你能说他们现在的市场工作做的不牛逼吗。
杜蕾斯的社会化营销,你们公司谁都能做吗。别傻了。你以为是每天随便发下微博,搞个转发抽奖,就能让你的用户高潮,天天追着喊着买你的产品。
每当我听到很多企业,不分析客观事实,以杜蕾斯、海尔这些社会化知名案列去要求工作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家公司没救了,至少这家公司不适合开展市场工作。还是先专心做产品吧。
当你真正实操市场工作的时候,那些所谓的行业案列其实并不能帮助你什么。例如,学市场的同学都会接触的例子,甲壳虫的Think Small(想想小的好处),劳斯莱斯的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 Rolls-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60英里的时速下,这辆最新劳斯莱斯车内最大的噪音来自于电子钟),那个时候,感觉他们的这些文案太他妈的牛逼了,凭借广告文案扭转市场,增加销量。
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创造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工厂,怎么调查了竞争对手,用了什么市场分析工具,购买和如何排期了市场媒介。这就好比现在我们只关心市场那边最近是否发了微博微信,又做了什么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不就是做个活动发个信息嘛,我也能做,事实是,这种思维也就只能入门,永远无法向高段位进阶。
以上内容是想告诉大家,市场是一份看起来门槛虽低但并不是想入行就能做好的工作。先敬畏这份工作,然后你才能发现她的魅力。
03
还记得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和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吗,以前总以为已经很理解这些了,工作之后,发现这些市场基本理论几乎可以支撑整个市场活动的底层思考逻辑。
美国西北大学唐舒尔茨的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成了最喜闻乐见的市场活动方向,到底如何整合,如何营销传播呢。不是所有企业市场都可以做。你连一个event planning都做不好,就不要再谈marketing campaigns。
不管是罗瑟里夫斯的USP法则,还是艾里斯的定位理论,都是市场中最根深蒂固的策略法则,传统广告也好,新的数字营销也好,feed广告的文案虽然已经开始人工智能完成了,即使如此,背后的算法原则还是人定的策略。
再说一个市场最常见的消费心理模式AIDMA法则: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刺激欲望(Desire),加强记忆(Memory),产生行动(Acation)。看完这个模式,估计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自己做的很多市场行为看起来都是无用功,很多企业的思维是直奔最后一个环节就想让消费者行动购买,但消费者有自己的心理模式,不会因为我看到了你的广告活动就马上认购,你需要的是在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阶段投放不同的市场行为。包括北大提出的创意传播管理,和AIDMA差不多一个思维方向,不过更侧重于和适应于互联网营销和社交传播。
国内来说,我最钟意的是徐浩然的全面品牌管理理论和吴声提出的场景概念,在最早的两篇不成熟的文章《如何从无到有打造一个新品牌》和《场景——被忽略的品牌磁场》写过,现在看来虽然比较稚嫩,但还是很认同。
以上理论法则纯属为了彰显自己吹牛逼的能力,引经据典,看起来不错,事实上,这些道理你都懂,但仍然做不好市场工作。
04
最后回归正题,从追求创意制胜到回到手里的工作,很多时候,你的市场行为根本谈不上创意如何厉害,即使是很厉害的创意,也会被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或愿意调用的资源所局限,所带来的市场边际效应自然会越来越小。
当然,牛逼的创意还是很让人尊敬的。但是,你不可能天天都有惊人的想法,依靠憋出一个创意大招开展市场工作,更何况还要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适不适合。
网易的乐评地铁广告,不能说是多么有创意,但确是一场值得称赞的营销。最近又和农夫山泉的歌词合作,仍然能够挑动一些人的情感。除了有一帮优秀的市场人员,加上不会让你知道的Insight(洞察)和Strategy(策略),剩下的就是强有力的快速跟进和升级优化。
另外,市场工作本来就是很复杂的工作,不仅仅是执行的复杂,还有前期的思考复杂。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进,大多数的市场行为很可能会夭折,或者半死不活。
最重要的是市场人员要明白所在企业的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的营销方式。比如你的企业就不需要什么媒介,或者简单做个宣传手册就好了,你去跟老板谈我们来个整合营销传播吧,这不就是忽悠嘛。
再比如你做的是ToB市场,看着那些ToC的企业社会化营销玩的那么溜,也想试试,虽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但是认真做好百度关键词优化也许更应该是市场该做的工作。
接下来会多写一些关于Marketing的文章,关于品牌,广告,营销,传播,我一直比较遵从实战为王,当然了,也会贯穿一些国内国外的前沿理论,理论和实践两条腿才能走的更远更长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