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咨询师认为自己肩负改变当事人职责。但其实咨询的过程反而是引导当事人自己改变自己训练自己懂得找到改变的目标与方法。sfbt具有催化当事人独立自主成为自己生命专家的效益,而让咨询师辅导当事人的角色功能更能有所发挥。
以“希望我如何帮忙?”作为开场。
有些咨询师面对当事人时,便会一连串的告知当事人他做错之处。且叮嘱当事人需要改变的地方。有些当事人能接受咨询师的意见,有些当事人则充耳不闻,甚至一幅事不关己的样子。不知咨询师是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咨询师越积极处理问题,有些当事人就越置身事外。
为了让当事人能为自己的问题负起解决的责任,咨询师可以试着用“希望我怎么帮忙你处理此事?”来作为开场。当咨询师以此姿态出现时,便暗示着负责解决问题的是当事人本人,咨询师只是辅助的角色。这时当事人也就不得不负起主控思考之责。
类似的问题还包括:
如果来接受辅导,可以有用。你希望能改变什么?
今天我们讨论什么主题,对你会最有帮助?
你希望你生活中,有哪些小小的改变?
这类问题除了会让当事人澄清自己所要的目标。也会比较愿意为解决问题采取行动。同时这样的问题也代表着一种开放的态度。表示咨询师愿意从当事人想要讨论的话题开始,也显现了当事人有决定辅导内容与方向的空间,如此将带出当事人更为主动参与辅导过程的可能。 尤其若当事人能够从他想要的目标开始谈起时。通常当事人会最具有关注利于改变动力辅导工作的成效,自然事半功倍。
由此来问句带出另一个思考重点是。sfbt咨询师是协助当事人学习解决问题的人。咨询事无法替代当事人学习或者替当事人过他该走的人生。尤其sfbt也不像传统的咨询,是以咨询者为专家,以咨询师的专业知识为主要素材。换言之,咨询师只是一位辅佐者,而不是当事人本人。咨询师若能看到咨询师角色的限制之时,往往会看到自己更能集中力量的协助当事人之处——帮助当事人自助。
罗山胡涂涂坚持分享第8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