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分享:加拿大的老喻和他的《人生算法》课程,那人生能有算法吗?看起来不可能。首先是因为没法精确。因为不确定性太大了。各种天灾、人祸、碰巧、偶然。可复制性也太差了,每一个的人生都不一样。所以“人生算法”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一种浓浓的鸡汤味道。那优化自己这副牌的思路是什么呢?比如,我们决定一件事,小到买什么牌子的牙膏,大到上大学上哪个专业,这都是一个决定,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老喻说,你得拆了它,拆成四个过程: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有一次老喻回国和我聊天,我从他嘴里听到了一个词,叫“精神装置”。非常有启发。第一次使用“精神装置”这个词的,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是有克林顿的这个精神装置,让我们拨一下开关,就能放空存量,重启系统、专注当下就好了。他的这套《人生算法》课程,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把自己这个大活人拆成各种零件,再去整修的操作指南。比如巴菲特经常用的,就是每到切换状态的时候,就拿出一张纸,把它写出来。要做认知的时候,写出来。巴菲特说自己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做投资交易。要做决策的时候,也要写出来。巴菲特说,一个投资人要想象自己有一个卡片,上面有20个孔,你一生只做这么20次投资决策。所以,对身边那些凡事都要做个记录的人,我们得高看一眼。他们不只是在记录。他们是在借助工具的力量,帮自己想清楚,表达清楚,建立一个个清晰的内控点。我们人类还没有清晰的时间边界,于是工具就来了,闹钟,各种各样的时刻表,为我们增加了时间上的硬边界。这就是装进了“精神装置”。没有清晰的空间边界,于是工具也来了,门牌号码,GPS,为我们增加了空间上的硬边界。这也是装进了“精神装置”没有清晰的关系边界,于是工具又来了,身份,礼仪,为我们增加了关系上的硬边界。这也是“精神装置”我们正是这样一点点地被驯化,一点点的成为一个更合格,更容易成功的现代人。老喻的《人生算法》课,只不过是把这个过程,变得更细化,更精致,我们更主动而已。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个人感悟:我可以学习巴菲特,每到切换状态的时候,就拿出一张纸,把它写出来。要做认知的时候,写出来。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做投资交易。那么作为教师的我就应该把教孩子什么?应该写出来,并且给出理由,我这样教孩子,孩子会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相信反复去问自己为什么?会让自己更清晰自己要教什么?以孩子喜欢为目标,如果孩子不喜欢,一定是我没想好,必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