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白读书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是被奉为经典的书,读的人反而越少?
其中,有个网友的回答印象深刻。他说:“不是不想读,而是读经典太“烧脑”,很难理解和消化。”
想必这位网友,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对经典的畏难情绪,成为阻碍我们叩开经典大门的“拦路虎”。
那么,经典作品是否真有如此困难和复杂呢?
李炯炎在《学会阅读》一书中提到:其实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并不似想象中那般晦涩难懂,只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阅读,对于经典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理解性记忆,学以致用、研究写法及精神享受。
第一方面:理解性记忆
记得一位作者说:倘若是为了方便理解,没有一本书是300个字说不出来的。
换句话说,经典作品,虽然看起来厚重,但概括一下主要内容却很简单。
比如,曾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一部让潘石屹连续读7遍的经典之作,却让很多书友望而却步,他们也想从这部书中汲取力量,但因其厚厚的三本,100多万字的超大容量,已让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
而其实,《平凡的世界》用故事的手法概括就是:六七十年代,一群普通的年轻人,渴望挣脱社会束缚,通过个人奋斗,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也有人说不对,路遥是一位“政治家”,他的作品里,无处不充满着对民生,尤其对农村进步青年的关注。
是的,如果站在记实性文学的角度,这部作品,主要通过几个渴望上进的农村青年的奋斗史,体现出当时社会发展的诸多障碍,远远无法满足青年进步的要求。如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改革的推动。
当然,每个人的阅读目的不同,如果你只是想通过阅读进行消遣, 那么只需要了解故事梗概,就可以达到相应目的。
理解性记忆,可从整体迅速把握一本书,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第二方面:学以致用,研究写法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写作手法已磨练到炉火纯青。后世只能模仿、借鉴,再模仿,再借鉴。
所以,但凡经过岁月洗礼,还能经久不衰的作品,其背后的作者一定下了巨大功夫。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用了6年,但单是开头那简短的几句话,他就足足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世界名著《老人与海》最后付印前,海明威已将手稿读过近200遍…
所以,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研究经典的写作手法,一定是不可多得的高级智慧。
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除了从学以致用的方面入手,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的角度,了解那个年代独特的历史风貌。
还是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当我在读完这部书时,突然对书中的“特殊年代”很感兴趣,但因了解不多,作为对知识的补充,我又翻阅了其他很多相关书籍。
这部巨著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写法,书中的很多故事片段,基本都有现实原型。如此,透过历史,思考现实,反观自我。
第三方面:精神享受
知名自媒体人粥左罗曾提到:所谓金句,散落在文章里,就像一堆黄豆中的几颗珍珠。
普通文章中的金句,尚且有如此之魔力,何况流传上百年的世界名著?如李炯炎所说,经典中的众多金句,能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强大的慰藉。
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就流传了无数黄豆中的“珍珠”。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2)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
(3) 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4) 生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 一会儿是满天云雾,转眼间又出现灿烂的太阳。
所谓“大浪淘沙,沉者为金”。经典,正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饱受冲刷与砥砺之地,保留下来的精华之作。
“经典一部,胜过杂书万卷”,倘若时间有限,不如只读经典。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