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痛 无生活不痛
这是个人人心里带伤生活的时代,
带着疼痛,也带着救赎。
我们的疼痛可能是一种疾病的发作,
一种近乎不诚实的激情,
一种对上帝的渴望,
一种自我毁灭之后的复活,
一种对爱的毫无保留的向往。
《疼》是本读起来压抑沉闷又痛苦的书,不过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偶尔流露出来的一种讽刺性的幽默。疼,确实疼,哪哪都疼。每个故事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带着疼痛在生活。没有不疼的地方。
生活里需要疼痛不然就感觉不到不疼所带来的好处。可是疼也不是生活的常态,该把伤口舔舐干净的时候还是得努力去做。
每个人的这具躯壳其实都不过是自己的fen mu,迟早要把人那点可怜的灵魂埋葬进去。回头看看活过的这三十多年,所谓灵魂栖于肉中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安息,最后每个人无可避免的都是这躯壳的腐烂与拆毁,就像一座注定要破败的建筑。而灵魂的结局都不过是无家可归。
书上有这样一段故事:
为了省钱,她和七八个女群众演员在城中村合租了一间农民的房子,里面错落着高低床还蔓延着潮湿的地铺,一到晚上便东一只胳膊西一条腿地塞满了一间屋子。她同这一屋子的年轻女人绑在一起,就像一个庞大的连体怪物被困进一个狭小的子宫里一样,她们会做同一种梦,无非就是一夜之间做了某部电视剧的女主角。这种一成不变的梦境像激素食物一样饲养着她们一天一天挨下去,一天一天挣扎下去。
病痛让它千疮百孔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这皮囊下面还会孵出很多卵来,比如有衣不能穿的羞耻和悲伤。孵出来却又无法保护他们。它甚至不能为他们遮风挡雨。
即使你的灵魂已经精疲力竭的时候,你的皮囊还在拖着你行走,行走。
她坐在人群里如此孤独,还如此恐惧。她必须得毫无意义地努力反抗,并试图战胜自己的恐惧,她始终无法学会与这种恐惧和平相处。
故事很冷,人心却要向暖。
只有努力去向上,才能走出阴霾。
解决方案就在我的指尖,但我一直忙于处理自己与“忙碌”的关系,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我已经成为谚语所说的“没有鞋子的补鞋匠”了。
知足常乐的本质,其实指的是——“期望值管理”。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主观层面的感受以及对一切外在的解读。
譬如说,当一个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或是还没追求到喜欢的人时,在他和伴侣的关系逐渐变好的过程中,他就会感到幸福。
一旦我们对欲望的认知更加清晰化、具体化,能够了解“想要”和“贪欲”是两码事,我们就能将二者清晰地分开,而不令“贪欲”影响到我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