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召开,会议强调,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干群工作的最前沿,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就是要让基层“悬浮”干部的双脚扎进泥土当中,是一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攻坚战与持久战。
如今,在基层不乏“悬浮”干部。何为“悬浮”干部?即驻村、挂村已有一定年限,考勤记录中的在岗情况也十分不错,但是当询问其一些村里的基本情况,例如本村主要种植农作物类型时,却支支吾吾半天说不清楚。这样的干部虽然长期身处基层,但却处于一种“悬浮”状态,不谙农时、不懂农事、不熟悉乡音乡情,名为基层干部,实则脱离了与基层的联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干部立场不稳,自身不愿主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周而复始,就越来越不会做群众工作了;另一方面,有部分干部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所累,实在腾不出更多精力。因此,不仅要让“悬浮”干部的双脚能够扎进基层工作的泥土当中,更要让其主动到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善于在实地中解决问题。
卸下基层干部的沉重“包袱”,让“悬浮”干部能够扎进基层的泥土当中。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社会治理的一线支撑,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容易扎堆,并且随着基层工作逐步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基层数据、信息需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因此,一方面要巩固现有的基层减负成效,对考核指标进行精简,废除不必要的常态化考核指标,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容错纠错机制,减轻基层干部的心理负担,让基层干部腾出精力能够扎进基层工作当中。
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让“悬浮”干部主动扎进基层的田间地头当中。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基层调研时强调,“对老群众的事情,时时放心不下”。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培养干部的“向下思维”,即脚步向下走,眼睛向下看,服务向下沉,要像走亲戚一样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跟群众学经验讨方法,在走街串巷中厚植为民情怀。广大基层干部与人民同呼吸同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不能忘。
加大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让“悬浮”干部善于在基层实地中解决问题。基层干部要胜任基层工作,需要掌握的业务能力有很多,而最根本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十句漂亮话不如干一件实在事,要加大针对基层干部的相关业务能力培训,以赛促学,以行践学,让基层干部不仅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挂心上,还要从一件件的小事、实事做起,以过硬的业务能力素养解决在基层实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群众心中有杆秤,基层干部脚下粘有多少泥土,群众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让基层“悬浮”干部的双脚扎进泥土当中,扎进基层当中,扎进群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