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工作机会摆在你面前。一个是大公司的边缘部门的普通职位,一个是成长型小公司的核心部门的核心职位,请问你会怎么选择呢?
也许你会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也许你会运用SWOT模型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优势、劣势和机会。
别急着回答,也别忙着分析,听听接下来的概念,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思路。
最近频繁看到一个词,叫头部效应,它广泛运用于经济学、金融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什么是头部效应?
这是一个数学领域的概念“幂律分布”延伸到其它领域的常用说法。
它的特征就是各等级增长不平均,等级越高越不均衡,且等级高的会越来越好,持续地扩大它的领先优势。
各领域的运用
经济学家在研究国家的财富分布时发现,每个国家的财富都呈现幂律分布,即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而大部分人拥有少部分财富。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二八法则”背后的形态。
在心理学领域它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体或群体,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累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妮塔.埃尔伯斯在她的著作《爆款-如何打造超级IP》中指出: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产品脱颖而出的关键是采取看似高风险的“爆款策略”,精心打造头部。“头部效应”一旦过了引爆点,就会产生“赢家通吃”的局面。比如腾讯的微信已经成为互联网通讯社交领域的头部,其它公司再想开发一款类似的软件去竞争,几乎不可能成功。
你身边的头部效应
你可能会说:知道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商业世界离我太遥远,不接地气。
那么,一起看看你身边的头部效应。
一 学校招生
前段时间,关于“上海小学招生要面试家长,并且将家长身材作为考量标准”的帖子刷爆了朋友圈。众多网友表示:简直丧心病狂,这读书拼学区房都不够了,还要比身材。其实这所学校招生也运用了“头部效应”。
首先,校方认为家长太胖说明自我管理做的不好,这样的家长教育不出优秀的孩子。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虑,自然要保证生源质量。越好的学校越会招收好学生,好学生产生高升学率,从而保证甚至提升学校的口碑。
新一届招生时,该学校就越能吸引到好学生,好学生继续促进好口碑,产生了一个正循环,最终越容易让该学校进入头部区域。
二逃离北上广
在隔三差五“逃离北上广”的热潮中总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说“年轻人,虽然城市大居不易,还是劝你留在北上广”。这一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大城市有更好的行业,更好的公司。进入这些头部行业、头部公司,你才有机会接触更多行业的优秀人才,有机会参与更多好的项目,积累更多更好的工作经验,从而变得更优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IT从业者选择南下深圳,想进入娱乐圈的人都选择北漂。
也许你会说:有些人在小城市也发展得不错。有以下几种可能:
1.这个人的能力本身已具备头部优势,并且其职业不需要大量的协同作业,比如著名作家;
2.这个人所在公司处于该城市的头部,他可以在公司中发挥所长,创造价值。(这属于价值取向问题,此处不赘述。本文只是表达观点,并不评论选择的对错好坏。)
三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作家赵星在大学毕业后签的第一家公司是某知名外企。公司HR曾告诉她:你的英语不如母语好,需要加强。她第一反应是英语怎么可能比母语好?但她很快意识到连公司前台的英文都达到了这一标准。然而她并没有选择继续加强英语,而是从下班后写作开始倾力打造个人品牌。过程中的艰难自不必说,坚持写作的结果使她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她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选择把写作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英语),转而思考差异化优势(写作)。人们常说“取长补短”,与其在短板上花费过多时间以期达到和他人相当的水平,不如专注于强化自身的独特优势。在优势上的累积,会推动你获得更大的成功。
每个人在职场都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你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是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优势?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才有机会转换固有的思维方式,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在做选择前思虑更周全,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各种不公平,不会说某人发展好是因为运气好。你会更容易透过现象看到事情背后的逻辑,进而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最后,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你,有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