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线,关乎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更影响着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把党的纪律内化为日常言行准则,是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之举,对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党的纪律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党的纪律涵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多方面。回顾党的发展历程,从革命战争年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对军队纪律的严格要求,到如今各项党纪法规的不断完善,正是因为全体党员严守纪律,党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然而,当前仍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纪律意识淡薄,在利益诱惑面前迷失自我,做出违规违纪之事。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追求个人政绩,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利益,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些干部在工作中搞形式主义,文件层层转发却不抓落实,会议冗长低效,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政府公信力。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切实的伤害,凸显出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强化纪律意识的紧迫性。
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把党的纪律内化为日常言行准则,需要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根源上筑牢纪律防线,才能让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守纪律。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党纪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线上学习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党规,深刻领会党的纪律的内涵和要求,做到知纪、懂纪、畏纪。另一方面,要注重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开展教育。通过宣传那些严守纪律、一心为民的先进模范事迹,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学习榜样;同时,剖析违法违纪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警醒。例如,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许多党员领导干部看到曾经的领导干部因违反党纪国法而身陷囹圄,深刻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从而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制度建设是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把党的纪律内化为日常言行准则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让那些真抓实干、严守纪律的干部得到认可和奖励,让搞形式主义、违反纪律的干部受到约束和惩戒。完善借调基层干部严管严控长效机制,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明确权力和责任边界,减少权力寻租空间,防止党员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同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让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始终处于监督之下。一旦发现违反纪律的行为,要及时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维护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