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之际,与母亲回首往事,整理了此篇。借此献给我的母亲。
——题记
每当看到妈妈和两个舅舅少儿时候的合影,我不禁浮想联翩。人生是一页纸的话,在妈妈的那一页里,一面写满了辛酸和坎坷,另一面则是幸福和知足。
妈妈是1964年的下乡知识青年,最初下乡在烟台地区的一个小山村~王家山后。在那里,妈妈首先是当赤脚医生,后来又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妈妈经常说,那段时光是她年轻时代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但生活很快被打乱了,1966年因家庭成分不好,妈妈被打成了反动派狗崽子,和大舅一起跟着姥爷被推到批判大会接受批判。在那个谈成份色变的时代,因为姥爷的身份,妈妈忍受了很多屈辱。老师当不成了,被派到生产队跟着割草种地,村里的宣传队也不准参加,走在大街上从来不敢抬头,只能挨着墙角躲避着人们低头快走。随后姥爷被下方到外地学习,一走六七年,毫无音信,不知生死。姥姥在这种压力下,身体越来越差。年纪尚轻的妈妈开始坚强的支撑起家里的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
1971年冬天,姥姥病重,随后姥爷因为精神压抑再加上前几年遭受的折磨,也因病进了手术室。待姥爷出院,三间房子,两张床,一边一个病号,妈妈这边伺候爹,那边照顾娘。那个凄凉,妈妈现在回忆起来都会泪眼婆娑。1973年2月,49岁的姥姥撇下三个未成人的孩子和疾病缠身的姥爷,带着满腹的心事撒手人间。这时的妈妈承受着痛失亲娘的悲痛,看着黑黑瘦瘦似乎痴呆的老爹以及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妈妈那颗柔弱的心更加坚强起来。她想的是,一定要拉把两个弟弟成人,使老爹恢复健康。1973年端午节前夕,姥爷进行第二次胃溃疡手术,手术时需要输血。这时只有20多岁的妈妈依然决定输自己的血救父亲。关键时刻,妈妈想到的只是尽快救回她父亲的命,同时也不能让两个体质瘦弱的弟弟承担一点点风险,毕竟在过去,在妈妈的眼里,弟弟是男丁,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挣家娶上媳妇啊!
没有迈不去的坎,妈妈就是用她柔软的肩膀,担负起了那个年龄担负不起的重担,一路走来。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政策,妈妈被安排了工作,当上了工人,从此开始了自己平静安稳的一生。当我和弟弟出生后,虽然妈妈又增加了许多辛苦,但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还是欣喜并快乐着。
妈妈工作之余喜欢看书。记得小时候,妈妈偶尔到城里办事,每次都会带着我到路边的小书摊花上一角钱租几本小人书看看。后来家里生活条件好了,经济水平提高了,妈妈订了好多报刊,印象最深的有《大众电影》、《读者文摘》、《祝你幸福》等等。再后来买书读书成了妈妈最大的爱好,妈妈可以不舍得买衣服,但是要碰到书店打折搞活动,那是必须要买的。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财万贯不如读书万卷。小时候我很爱美,妈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看书就美了。那时候真不理解是什么意思,还以为不就是让我好好学习吗,干嘛非拐着弯说?惹得我总是很生气。
妈妈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很强。只要是她看过的书,都能绘声绘色的讲给我们听。妈妈看完《曾国藩家书》便有感而发的说,人要勤奋,要节俭,要读书,要学前人,懂得谦让,知道迂回。并且用书里真实的故事表达其道理。妈妈喜欢《红楼梦》,妈妈说若能看懂红楼,什么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呀,都是浮云。或许妈妈的这一习惯是无意的,但就是因为妈妈的这一“习惯”,让我这不能静下心看书的人受益匪浅,并且理解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妈妈的庇护下,生活着、工作着、学习着。身边无论任何事情都要征询一下妈妈的意见,妈妈也从没让我失望过。妈妈说过最多的话就是:相信自己,顺其自然,什么都能过去,风雨过后肯定是阳光。妈妈现在已经退休好多年了,但仍然不遗余力的和爸爸一起帮我教育孩子,搭理我的生活。虽然我一直为此不安,但妈妈却是那样的知足。
什么话语都不能表达出我对妈妈的爱,惟愿妈妈在今后所有的日子里,快乐、健康、幸福、长寿,同时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