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一个孩子很聪明,结果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是很好的。大宝大概2岁的时候,我发现他对数字很敏感,其实说实话,现在想来那个时间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也不是很突出。起因是有一天和朋友的孩子一起数数和猜数字,他总能比小朋友快点说出。我就告诉自己告诉他,你看妈妈算账总是糊涂的,但是你对数字就特别敏感,以后数字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从那后有关数字的东西,我会有意无意的交给他,目前孩子在一年级,数学几乎都是满分,有时间即使不满分是因为他哪个地方没看清楚或者忘记了,也许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每样的题型都能很好的掌握,这不能不说他的数学很好了。
有的时间听到有的家长会说孩子:你怎么那么不听话。结果很多事情真的会印证父母的这句话,感觉孩子就是不听话,还会说:看看吧,你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觉得孩子是个“坏”孩子,又在事情中去找能印证自己判断的事情。
这些在心理学上称为“投射性认同”,我认为你是好的,我就是在好的的过程中找认同,同样的,认为你是坏人,我同样能找事件证明你是个坏人。
投射性认同又有两套逻辑,一套明逻辑是我希望你用我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我。这点在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你必须按我的想法我的要求来对待我,要不然你就是“坏”妈妈“坏”爸爸。这是婴幼儿全能自恋感决定的,也是发展阶段决定的。
一套暗逻辑是我知道你肯定不会按我希望的方式对待我,你肯定会按我最不喜欢的方式对待我。我记得曾经有这么个案例,一个女性每次都会遇到家暴,结婚三次都是如此,经过详细了解,第三人丈夫完全是被她逼成家暴的。经过第二次婚姻后,她发誓不结婚也不找打女人的男人了,当他遇到第三位丈夫是她确认他就是她要找的人,他是个谦谦君子,吃饭坐车或者聚会等等只要有女性的场所,他都会很照顾女性。的确,他们结婚很久,相处的都很好,但是有一天他们发生的争论,先生想转身走,但妻子拉住他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你也不是,你肯定是想打我,你怎么不打了,你不打就是什么什么。就这样,家暴再次发生。
暗逻辑是投射性认同的重要游戏。将“坏”投射给对方,当对方认同这份“坏”,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实际上,这份坏完全是自己诱导的结果。
有一句话说:我们长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这也是投射性认同的一个应用。在生活中或在职场中有时间我们莫名其妙的讨厌一个人,其实这是在讨厌我们自己身上的某个方面。
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运用投射性认知,并积极的应用出来,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发现孩子某一方面的优点,并把这个优点积极的投射出去,孩子就会长成你希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