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家庭来说,箍牙似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了。从几岁的娃娃,到十七、八岁的学生,戴牙套的比比皆是。还有30多岁的“大孩子”也在戴牙套。
所谓“箍牙”,就是牙医用“矫正器”来矫正牙齿的畸形,专业简称“正畸”。
箍牙的初始目的是为纠正牙齿的位置缺陷,比如让长得过于“拥挤”的牙齿,位置分布得更合理,可以方便咀嚼食物;同时,牙齿“太拥挤”也不利于口腔卫生,容易生牙齿和口腔疾病。而牙齿的美观是正畸的附带结果。现在反过来,美观成了大多数人箍牙最主要的目的。
为什么想起来说箍牙这件事,是因为一段至今想起来依然难以释怀的陪伴箍牙经历。
儿子小的时候,长得蛮可爱,圆乎乎的脸,一副乐天派的模样,阳光健康。但是太过仔细的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牙齿有一点些微的“兜齿儿”,换牙之后,上面两个门牙中间有一条小缝,说话时个别字音有点“不关风”。为此儿子曾经在作文里面自嘲说,是因为自己太爱笑了,所以把牙齿都笑出一道缝来。
一般情况下,上门牙是包着一点下门牙的,这样的上下位置嚼东西最好用力,但是上牙也不能包太多,包多了就成了“龅牙”。如果下门牙往前伸远了,兜过上门牙就叫“兜齿儿”,严重一点的就是“地包天”。儿子的“兜齿儿”很轻微,咨询了医生,说小孩还在生长发育中,太早矫正可能还会还原,可以等长大一点再说。
一晃儿子就到了中学,“兜齿儿”没那么明显了,只是两个门牙之间也没有缝了,只是有一点角度。我们在想,这么帅的儿子,牙齿要是能再漂亮一点就完美了。那时以为箍牙不过是花一点钱,跑几趟路而已。儿子的同学当中箍牙的比比皆是。儿子自己也愿意配合,于是欣然陪儿子一起前往。为了安全和质量,我们找了一家正规大医院的口腔门诊,但开启的却是一段艰辛的箍牙之路。
箍牙,其实是一件费钱、费时又费事的事。整个过程做下来要往医院跑N多次。第一次去要先做检查,然后定制牙套。稍微了解一点安装牙套的过程之后,其实感觉还是挺心疼的。要在每颗牙的牙面上,通过腐蚀做出毛糙的面,沾上粘合剂固定住牙套的托槽。这下就破坏了牙齿天然的釉面,会造成牙釉质中矿物质的流失,会带来牙齿表面永久性的变色。带牙套的周期至少一年的时间,刚开始每过两周或一个月就要跑一趟医院,拉紧一下牙套,后面延长间隔时间,直到一年过后卸下牙箍为止。也是后来听其他牙医介绍说,在牙齿移动的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牙跟部的部分牙骨溶解,使牙根的长度变短,影响到牙齿的稳定。这些都是箍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卸下金属牙套之后还要继续佩戴“保持器”,要再持续至少一年时间,持续的时间越长效果越能巩固。理论上甚至是终身佩戴最好。
那时儿子进入高中,寄宿在学校。高中的学习之紧尽人皆知。对于平时就容易长口腔溃疡的儿子,戴上牙套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嘴里的溃疡就几乎没有间断过。每个周末回家,为娘的都想给孩子做点好吃的,补充一下营养。看他每吃一口眉毛都皱一下,嘴里丝丝的吸着气,吃热的、咸的则更是疼的眼泪都要掉下来。再往他嘴里看一下,只见嘴里的溃疡,都连成了片…
至今不清楚溃疡究竟是牙套的刺激引起,还是其他原因,也不知道其他人箍牙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咨询过医生,医生说所有人用的牙套材料都是一样的,没有发现这么严重的溃疡。总之,一年的时间里儿子嘴疼,妈妈心疼,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去的…卸掉金属牙套之后,儿子的牙齿明显整齐漂亮了,那一刻的感觉似乎是受的苦都值得。不过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牙套卸了还要戴“保持器”保持。所谓的保持器,是用透明的材料照着牙齿形状做出来的牙套,类似老年人的活动假牙。只不过是老年人吃饭的时候把假牙要戴上,而“保持器”是吃饭的时候要摘下。每天这些动作对一个莽撞的高中生来说真的是麻烦透了。大人不得不经常提醒孩子不要把牙套弄丢,毕竟是要费钱再去补的。记得有两次,儿子和同学在外面吃饭,把牙套落在桌上了,一次被服务员收了,一次是从倒剩菜的桶里找到…一年当中就这样丢丢补补若干次,直到最后一次丢了“保持器”之后,问医生要不要再补了,医生说差不多可以歇一歇了。好不容易,终于可以放下了。后来,大概过了半年,也许是一年左右的时间,门齿之间那个“角度”又出来了…什么叫痛到无语~好在儿子的帅气丝毫没有因为牙齿那点“角度”而受影响。
如今,科技发展很快,正畸技术和材料与当年相比也不能同日而语了,已经有了又科技又美观的隐形牙套,相信箍牙的体验也会越来越好。
只是,想起儿子箍牙的这件事,特别是儿子嘴里的那些溃疡,为娘的心里还一阵阵疼。如果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想说:美丽有代价,箍牙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