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在1955年至1958年期间,有81名出生在瑞典兵营的新生儿患有PCP病(一种免疫缺陷引起的肺炎),其中24名婴儿因此夭折。古德斯米特认为这就是艾滋病病毒流行的早期状况。医院重复使用同一针头,由此把病毒从一个婴儿身上传播到另一个婴儿身上。
...有1/3的婴儿死亡,其他婴儿却活了下来,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战胜了艾滋病病毒,并将其从体内清除出去,继而健康地生活着。换句话说,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艾滋病病毒与今天的艾滋病病毒存在很大差异,尽管其传染能力完全相同。
...艾滋病疫情爆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简单地说,这不仅仅是同性恋群体在性行为上的巨大变化导致的;艾滋病病毒的流行也与病毒本身的变化有关。由于某种原因,病毒的杀伤力大大提高了。
感想:
(5分钟,写到哪算哪)今天读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第一章,他提出一件普通的事要突然爆发、变成病毒式传播的潮流,需要有3个因素:少数人法则、附着力(粘性)、和环境影响。
——这种知识点的总结,其实是苍白的死知识,对非从业者来说没什么意义。那么什么有意义、我又是为啥看这本书呢?因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了本新书,叫Talking to Strangers,有2-3个我喜欢的大牛都看过了,所以我很感兴趣。
少数人法则。
----以下是后来补的----
考虑到Malcolm Gladwell的书全部热卖,出一本火一本,他应该已经过了爆点,但每出一本新书时都相当于新一轮引爆。
于是什么有意义呢?由于此书是作为跳板/作者序来看的,在此暂把“成书的过程”设为重点。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之间发现共性,但如何研究成书,甚至“引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