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望
唐·白居易
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
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元和十年,白居易左迁江州司马,江南的风景和气候与长安大为不同,诗人心中对长安无比的思念,听到江洲人捣衣的砧声,想起了长安的万户捣衣声,看到江州的明月,他又吟起了“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随着秋色加深,寒冬初至,诗人心中愈发惆怅,高亭之上,独立寒秋,脚下的江州城号角阵阵,时高时低,仿佛带着深秋的寒意。极目远望,夕阳西下返照长江,江上的沙洲也染上了枯黄之色,归巢的鸟雀正回绕盘旋。
高亭之上的诗人似乎心有所触,目光望向西南方向的远山,故园漫漫,关山远隔,他到底在望什么,在思念什么?
是在遥望长安吗?诗人对长安的思念确实是有的,但是只怕未必有这么浓烈,来年的春天,他就写下了“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但知莫作江西意,风景何曾异帝乡”。江南的春天很快就会抚平他对长安的思念,更何况,长安在西北,不在西南。
那么西南方向有谁呢?有通州,有元稹。作为白居易的至交好友,元稹在听到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时候是什么反应呢?“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和十年三月,元稹被贬通州(今天的四川达州),白居易是什么反应么?“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吓得从床上跳起来,衣服都穿反了。
这样一对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至交好友,却因为政治的原因远隔千里,再也无法载酒同游诗歌唱和,心中对对方的思念可想而知,而且元稹的通州不比江州,江州虽然偏远,好歹是江南。当年的通州是什么样呢?
元稹在给白居易的信中写到,“通之地 ,湿垫卑褊 ,人土稀少 ,近荒扎死亡过半 ,邑无吏 ,市无货 ,百姓茹草木 ,刺史以下 ,计粒而食 。 大有虎貘虵虺之患 ,小有蟆蚋浮尘蜘蛛 蛒蜂之类 ,皆能钻啮肌肤 ,使人疮痏 。”——《叙诗寄乐天书》。
自己的好友就居住在这样穷苦困顿,蚊虫肆虐,虎豹凶猛,瘴疠横行的地方,自己却无能为力,白居易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他只能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听得见江城寒角,江上水声,听不见故友的声音;望得见夕鸟盘旋,江上沙洲,却望不见故友的身影。远山阻隔,千里暮云,只剩下诗人秋心萧索,独立寒秋,发出一声叹息“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