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事通”亲戚来做客,一顿饭的功夫,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一次普通的家庭聚餐,一位“热情似火”的长辈,几句“坦率”的关心... 竟让我如坐针毡,更在事后惊觉:原来我们家族这份“直率”的爱,有时竟如此令人不爽,甚至让我看到了自己不愿承认的影子。

许多年未见的小叔,带着他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外孙,开车游玩路过我们城市,顺道来看望我年近八旬的父母。

小叔是父亲最小的弟弟,比我大十岁左右。记忆中那个聪明灵活、却总爱以长辈姿态评价我的青年,如今已是年过六十。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更深的痕迹——黝黑、略胖,但那股劲儿,依稀还是旧时模样,却又放大了许多倍。

他一来,家里瞬间就像被按下了“喧闹”键。

小叔绝对是个“百事通”。从国家大事到养生秘方,从孩子教育到家长里短,没有他接不上的话。有些话听着确实在理,神奇的是,你几乎找不到插话的空隙——他的话像连珠炮,又密又急,你想回应?抱歉,连根针都插不进去。看着他精力旺盛、滔滔不绝的样子,我内心惊叹:这能量,从何而来?

中午和晚上,我和小弟轮流做东,在酒店设宴款待。本以为能温馨吃顿饭,没想到,餐桌成了小叔的“个人秀场”。

他先“关心”小弟:“老弟啊,你这脸怎么搞的?又黑又糙,皱纹这么深,看着比我还显老!”小弟性子温和,只是尴尬地笑了笑。小叔还不罢休,笑着追问:“哎,你小时候可是拍着胸脯说要养我的,这话还算数不?”小弟更窘迫了,小声嘟囔:“咳,小叔,我这不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嘛……”

这熟悉的“直白”,像一把小刀,瞬间划开了我的记忆。多年前,小姑也曾用同样的语气“点评”我太瘦、皱纹多、显老。我心里嘀咕:怎么我们家族表达“关爱”的方式,都这么硬核、不招人喜欢呢?

我暗自庆幸,今天小叔倒是夸了我一句“养好了”。刚松了口气,准备喝口茶压压惊,小叔的“火力”毫无预兆地转向了我。

“你呀,”他咂着嘴,筷子朝我一指,“最怕麻烦!嫌家里开火折腾,是不?” 我的脸“腾”地一下就烧起来了,端着茶杯的手都凉了半截。整个包厢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亲戚们都默契地低下头,专注地盯着碗里的菜,仿佛要把那份尴尬也一起嚼碎了咽下去。还是母亲赶紧打了个圆场:“哎呀,孩子们也是想好好招待你们,家里怕做不好……”可这解释,听起来更像是坐实了我的“怕麻烦”。那一刻,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典型的“原地社死”现场。

好在小叔很快转换了话题,又兴致勃勃地聊起了自己、他的家人和家族。无非是那些老生常谈的“谁谁聪明”、“谁谁漂亮”之类的评判。每一句都带着他特有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听着那些“聪明”、“漂亮”的词从他嘴里蹦出来,不知怎的,我心底涌起一阵阵的不适。这感觉似曾相识——因为我曾经,也沉浸在这种源自家族血脉的沾沾自喜里,也曾自认聪明漂亮,甚至不自觉地带着点独有的傲气。如今作为旁观者,听着同样的腔调,才猛然发觉这声音是多么刺耳和不舒服。饭毕,小叔一家说要趁夜凉快赶路。我们象征性挽留几句,他们便带着满车的“热闹”离开了。

送走他们,仿佛瞬间关掉了一个持续播放的高音喇叭,家里一下子安静了,母亲瘫坐在沙发上,揉着太阳穴,疲惫不堪,我弱弱地嘟囔:“这一天感觉好吵呀,我这脑仁儿突突突地跳。”父亲踱到窗边,深深叹了口气:“他呀…太能说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那份强烈的不适感从何而来,也感到了深深的羞愧。

不是因为被当众戳穿“怕麻烦”,而是猛然惊醒:小叔今日那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那对他人感受浑然不觉的自我陶醉、那带着评判意味的“坦率”,何其眼熟!

原来,在某个时刻,在某个场合,我也曾是另一个版本的“他”。或许声音没那么大,话题没那么广,但那种不自觉流露的、带着家族“优越感”的评判姿态,那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滔滔不绝、忽略他人是否愿意倾听的“分享欲”,那种自以为“直率就是真性情”的表达方式…… 本质何其相似!

原来,当这种毫无边界感的“自恋式表达”成为噪音,肆无忌惮地冲刷他人时,在接收者眼中,竟是如此令人尴尬、疲惫,甚至…可憎。

小叔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家族某种沟通模式的“遗传”,也照见了自己过去可能不自知的影子。这份迟来的觉察,烧得我脸颊发烫。它提醒我:语言的温度,在于懂得适时沉默;关心的厚度,在于不戳破对方的体面。 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呼吸的空间,再“直爽”的好意,也当有柔软的边界。有时候,我们讨厌的或许不是某个人,而是在对方身上看到的,那个曾经不够体贴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