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放假刚好一周的时间了吧。我已经成了一个濒临疯狂的母亲。就像《疯狂的石头》中的保安看到同事从北京回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同事猛揍了一顿。他承受的压力已经到了极限。
放假也很辛苦,辛苦在要管孩子,要管家里零零碎碎好多事儿。当我自说自话;管理那么辛苦,效果也不见了,不如干脆什么都不管,任他自生自灭……
老公抬起头来,微笑着说:你也管不了他多久了,等他上了中学,你想管他也管不了了。
但是等到上中学,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 我现在已经觉得很累了。各种操心,不自觉写作业管;饭要管;玩要管;不刷牙要管,冲完凉不收衣服要管,袜子没洗要管,洗了没有晾要管……
还有房间那么乱,床那么乱,台面那么乱,吃了东西垃圾乱扔……如此种种。也许就是要看看谁的心比较大一点,谁的承受能力强一点。
似乎有时候觉得,他就没有养成一个好习惯。
唠叨。唠叨,唠叨……
这一周以来我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么一个评价。昨天我非常生气的对我的儿子说。我为什么会唠叨?如果只说一遍,你就做好了,我还会唠叨吗?
这样的生活再过下去,我就快疯了。
记得多年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电影由大约是三个故事组成。其中一个男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大约也就是三四岁吧,他的妈妈无法忍受那一成不变生活,某一天早上,将孩子送到看护人的家里后,就离家出走了。
当时,觉得那个女人太自私了,简直无法理解她的行为。男孩因此格外痛苦,一生都以为是自己不好,才导致母亲离家出走。其实他的母亲只是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她只是厌倦了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就可以看到年老的样子。
自私与否,也无非是看站在哪一个角度看问题。
个别时候,我也想逃。我需要有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完美的母亲真的存在吗?可能性极小,就算有,那也不会是我。
有一位母亲到儿子工作的单位去看他,可是儿子不光不领情,还把这位母亲责骂了一顿。他认为,今天自己种种不好的地方,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教育得不够好导致的,是因为母亲不懂教育学心理学,没有把他调教得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可怜这位母亲带了美食给儿子,可怜这位母亲带了新衣给儿子。儿子一养大,她就等于失去了儿子!这位母亲一路流着眼泪往家走去,在回来的路上,她到市场里买了一条小狗,她说:养儿子不如养一条狗,把狗
喂饱了,它至少冲你摇摇尾巴……
今天这样的儿子的确是不少的。儿子们学了很多文化,有很多新的名词来谴责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儿子?为什么?看看身边这样的例子,找找原因吧。
但是肯定不能简单地只归因为父母不会教孩子。按照这样的逻辑,监狱里就不关那些犯人了,应该关犯人的父母。很荒唐是吧?
原生家庭固然有影响,但是我感觉一个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今天在简书上看到了两篇评价中国父母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都能自圆其说,无可厚非。可怕的是个别人的评价,简直就是谩骂。为什么呢?
对于我这种深陷困境的人来说,我也深知自己的确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我更需要知道的是,要怎样做,我才可以更从容淡定一些,才能不畏过去,不惧将来。
家庭教育也需要百花齐放,中国式父母也可以有很多种。如果说在中国,父母们存在着共性的不足,那肯定就与国情有一定的关系。
看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总是挑优点与自己的孩子比。看别人家的教育,我们不一定能学到别人的精髓。以前我家楼下,有位妈妈总在十一二点收拾自己的女儿,常常把她打得鬼哭狼嚎,不知是女儿太淘气了,还是妈妈心态不够好。当然打毕竟是一种不好的教育方式。但是仅凭这一点就批判别人的教育也是有失偏颇的。人家在别的很多方面做得好,你不一定有机会看得到。
简单地评价别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做得漂亮,那是另外一回事。
《圣经》中才会有这样的故事,面对一个人人都想谴责的女人,耶和华说,如果你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如果你问心无愧,那么你就捡起石头扔她吧。人们听后,默默放下石头都离开了。
我不完美,我的孩子也不完美。那就相互体谅,相互宽容与相互成全吧。
不体谅,相互宽容吧。
我记得多年以前我教过一名学生,大约在她读四年级时,她开始常常不写家庭作业,批评了也无效。她叫远君,一向挺可爱的,腿部略有残疾的孩子,却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一切活动,阳光向上。与她聊天,才知道因为家庭贫穷,她的妈妈跟着一个外乡人走了。抛弃了这个家庭。她的爸爸在外面打短工,养活她以及她的妹妹。那时,她的妹妹才几个月大。放学回家,她不要照顾妹妹,睡觉也睡不好,妹妹一哭,她就得起来安顿妹妹。
老师我都不想读书了,我太累了。她说。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宽慰她一番后,鼓励她坚持下去。
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要把成长中遇到的一切困难都推给父母呢?她是否就停留在责备父母没有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呢?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生活得都很艰难,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子女有子女的艰难,父母有父母的艰难,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互体谅多一点。就像有一部色调十分灰暗的破案电影里面说的,家是抱团取暖的地方。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温暖,又渴望自由,抱团取暖,不易掌握好分寸与距离。既要自由又要温暖。
对孩子的要求,掌握好分寸,掌握好距离。
像我现在这样,已经快崩溃了,明天就不要再守着孩子写作业了,我要去放松一下,等到自己回过神来了,满血复活了,再来看看儿子的数学题写得如何,英语作业做得怎样,语文书写又是否工整吧。
一个星期的家教生涯,苦不堪言,在此胡言乱语,不讲逻辑,不讲道理,只是感受,而且仅仅是个人的一点点感受。
一吐为快。
三毛在《守望天使》中写到:翅膀下面是什么?
是一个小房子,是家,是新来的孩子。是爱,也是眼泪。
做这种天使很苦!
是很苦,可是他们以为这是最幸福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