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启发诱导)也,道(通“导”,引导)而弗牵(强制),强(勉励)而弗抑(压抑,强迫),开(启发)而弗达(通达,此指讲解无余)。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理论升华,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其应该产生的教学效果:“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师生之间是否和谐,学生是否乐于学习,学习是否主动思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道而弗牵则和”,即教师如果善于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学习成果,而不是无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水平,强迫学生学习,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相亲相敬的情感会产生快乐、积极的情绪。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学最深刻的活动机制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快乐的情感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
要达到“易”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做到“强而弗抑”,即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其发挥长处,增强学生的信心,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所以,《学记》批评说:“今之教者,呻(诵读)其占毕(占、毕都是竹简,此指课本),多其讯言(一味灌输知识。讯,告知),及(急切,追求)于数(通“速”)进而不顾其安(适应)。使(教)人不由(用)其诚(诚心),教人不尽(估量)其材(资质、能力)。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通“拂”,违背)。夫然,故隐其学(隐,痛苦。隐其学,因学业艰难而感到痛苦)而疾(怨恨)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忘掉)之必速。教之不刑(成,成就),其此之由乎!”教师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才导致学生对学习感到困难甚至望而止步,这种教学方法违背教学规律,是强人所难。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充实、愉悦,把学习当成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开而弗达则思”,即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代理者,教师的任务是打开知识的大门,让学生自己走进知识的世界,去寻求和探索未知的答案,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思考和学会思考是教学的核心,不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就会“罔而无得”。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和、易、思,就是令人满意的教学了。(19.01.18《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