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能力有先天基础,可以自发创造出复杂、规范的语言,也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是一种本能。
语言是否影响思维?
人类的大脑既能以语言的形式思考问题,也能以图像等非语言形式去思考。
有一套叫“心语”的机制,能将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心语符号,再处理为语言信息,进行输出。
这套心语中的符号都有唯一性和明确的逻辑结构,又称为“心智计算理论”,它能把各种形式的思考(包括语言、非语言)统合起来。
这应该就是AI和深度算法至今还没能破译的运行机制。
所以,语言并不能决定人们的思维。
儿童如何学习语言?
①学习口语的过程:
在胎儿时期,母亲说话的声音通过身体传到子宫,婴儿在出生前就开始学习。
刚出生的婴儿,能辨别语音,并且会偏爱“母语”。
3个月之后的婴儿,通过聆听自己发音的方式,学习如何使用发声器官。
随后从“独词句”到“双词句”,再扩大词汇量,学习语法,会说简单句子。
②学习书面语言:
阅读和拼写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指导和练习。
③后天因素:
语言学习不能缺少适合的声音环境。例如,狼孩的故事。
母亲式的语型(如兔兔、狗狗),夸张饱满、拖长的方式,有利于婴儿区分和关联。
日常练习时,语法错误缺乏反馈和纠正。儿童会靠语言本能选用和父母相同的结构,再试验修正。
④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是6岁之前。
婴儿出生后,大脑生长迅速,大脑重量和皮质厚度增长。9个月到2岁儿童大脑内的神经突出比成年人多50%,代谢水平高于成年人。
从幼儿到成年的过程,大脑代谢水平一直下降,神经突触的数量也逐渐减少,所以出生时那种高效的语言学习能力,会在6岁之后开始衰退。
这也是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困难的重要原因。
from:《语言本能》史蒂芬·平克 |听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