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讲述| 東西堂主 . 東西堂创始人
全球社群| 关注公众号dongxi99 回复数字6
联络遇见| 東西堂主 个人公号 DXTZ99
我以前写过几篇类似随笔。同样领域,不同视角:
这一次角度略有不同,是因为刚好经历巧合时点。
昨晚睡前,延续着长久以来的习惯,随手翻了翻BBC。有些感叹,想记在微博上(@東西堂掌门人。用的不多,一般只当作笔记)。但旋即发现另一条颇具个性化的时事。也就是目力所及,今天被刷屏的。
时间顺序上,我先看到这个:
想写点什么时,又看到这个:
于是索性,将两张图并列,写下了今天题目这句话。
我十多年前读书时代,曾经羡慕新闻学院的同学,觉得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颇具使命感;也曾在几年前开心网时代,无聊时做过一次小测试。结果显示:记者型性格,忠于探求。
但现在回头想想,即便学了满腹新闻理论;即便真的做了记者,身在当下,又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老朋友如是评论:楚门世界的群体失忆,少数不忘者更为痛苦。但我告诉他:
当下忘与不忘,皆由技术引导。这才是我痛苦的。
必须承认:传播学是一门科学。它建构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群体认知。个体而言:一个人每天时间只有24小时,有效信息接受时间不过10小时。群体而言,人具有从众倾向。
综合起来,这便造就了整个社会稀缺的注意力资源。
既定人口总数和生理极限下,这个数字不难算出来。
于是,当有人想控制群体思潮走向,无须强制要求,只要用“科学”方法,管理好群体有效时间即可。需要人们记住什么,就把时间灌满;需要遗忘什么,就用其他事把时间填满。
谁来灌,谁来填?要不要亲自出面?
当然不用。因为,在社会不同角落,还存在着大量才华横溢的书写者。他们嗅觉敏锐,文笔极佳,深谙传播之道,总能在每一个热点爆发之际,稳准狠的“创造出”,一篇篇十万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动看完了南海、看里约,追完傅园慧,又议王宝强。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关心,但你周遭的有效时间,已被占据。你能做的,只是被裹挟着在浪潮里随波逐流。
那么,造成我们眼见潮汐信息刷屏的责任,是不是就应由他们承担?当然不应该。因为,他们也同样是这个畸形传播链上的,微末一环。同样也受着安全话题指挥棒的引导与约束。
当下热点与盲点,都打有这个时代的烙印。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文字作者都心怀天下。
就像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具有社会使命感。
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独立思考,与不盲从。
而这,已是每个人对多元世界的极大贡献。
我的一位老朋友,中午发了条消息“热点一来,朋友圈就在展开作文竞赛”。我看到后默默笑了笑。一方面深以为然,一方面不以为然。至少昨晚看到的两个题目,有一篇作文缺席。
我终于没有成为记者,如今想想也没什么遗憾。
在人群中默默驻足,做个时代观察者,也不错。
東西堂出品,转载及投稿与合作可通过邮箱dongxi99@q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