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7年秋,我去硅谷出差。
那是我第一次去美国。
很难忘记初次在101国道上奔驰的感觉。加州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天的蓝、云的白、树的绿、草的黄,每一种颜色都纯净得不真实,好像凡高的画。那时,尽管北京的雾霾天还没有正式开始,但一年到头,除了初春新芽萌发的那不到两周能偶尔看到干净的颜色,其余的日子里到处总是蒙着灰。101国道两侧透彻的色彩真是触目惊心。
这也是我对美国的第一形象。明艳、通透、晃人眼。
那时,硅谷如日中天,是全世界的灯塔。世界经济看IT,IT世界看硅谷。
彼时Facebook和LinkedIn还鲜为人知;Apple刚刚发布了第一版iPhone,不知市场前景如何;AMD离Intel还有一个马拉松的距离;Google总部还只有几栋小楼,骑着Google自行车五分钟就转了一圈,Google的食堂、健身房、带狗上班还都是新闻热点,传统企业都在抱着胳膊看热闹:看Google管理模式能撑几天,看Google最后会不会死样难看。
101国道是IT传统大佬品牌展览会,每一块牌子都如雷灌耳:Intel,HP,Oracle, Adobe,Cisco,CA,Yahoo……
2
说起来我也是贼大胆,在国内都没怎么开过车,第一次去美国就在旧金山机场租了车,一路开到了位于San Jose的酒店。接下来的两周多,每天下班后就在101国道上往返觅食——那时我的中国胃还十分顽固,而San Jose Downtown又没有什么中餐馆。
可想而知,当时我的驾驶技术很糟糕,对美国的交规又不是特别熟悉,再加上不熟悉道路,101国道上车速又快,Local道路的路况又复杂,想象一下,我这种杀手级司机在马路上到处跑是件多吓人的事。
有一次,吃完晚饭回酒店,在一个路口左拐弯时我几乎拐到了逆向车道,吓得对面的车直按喇叭。
那是那两周里唯一一次被人嘀嘀。
3
十一年后,重游硅谷。这次是旅游,带立志做码农的厨子去硅谷朝圣。
仍然是在旧金山机场租车,酒店在Redwood City。
开车从机场出来,仍然是阳光亮得睁不开眼,然而,怎么天蓝树绿的通透感不复存在了呢?难道我的色彩感被五年的加拿大生活弱化了?!
拐上101国道,啊~~~~~~~~~
路肩上积的一撮一撮的尘土和垃圾是什么情况?!
路边的房子怎么都灰突突的了?!
话说后面的车你嘀谁呢?
外外外,前面的车怎么直接就切进来了?!这车距和车速不够你夹塞的好嘛?!
我记忆中的硅谷已经荡然无存。Google园区扩大了好几倍,Oracle旁边的一个湖变成了烂泥潭,新贵Facebook占据了超好的地利却盖了一堆极丑的楼。101国道总在堵车,司机们的野蛮程度让我忍不住天天吐槽。
4
2007年时我在五道口清华科技园上班。从硅谷回来后,看着科技园路口整日不断的汹涌人流,我想:如果美帝也有这么多人,大概“行人优先”这条道路原则也就不复存在了。
不久我又去曼哈顿出差,在Downtown时不时遇到各种肤色的行人在上下班高峰期采用“中国式过马路”通过路口,不由得会心一笑。
据统计数据,硅谷人口在2007年时约270万,到2015已经达到300万。人口的增长应该以高收入群体为主——毕竟硅谷的人均收入接近八万美元,比全美的均值四万六高出三万四千美元呢。但似乎高收入并没有给硅谷的人文带来正面的影响。
这挤进来的30万人给硅谷带来的是明显的生存压力,不知道硅谷本地人是什么感觉,作为旁观者,两次硅谷行给我的印象反差巨大:十一年前人们的从容和友善似乎都打了半折。
资源影响人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一向知道总归自己有份,那么多等一会儿也无妨,让让别人也无妨。但突然之间发现原来并非人人有份,难免也要急中求变。
如果从小的经历是大部分时候不抓点紧、不抢着霸着就没有自己的份,那么即使物资极大丰富了,也难以改变心急的吃相。
5
硅谷或许只是美国的小小缩影。七月初在美东自驾,相比几年前,路况的糟糕和司机驾驶习惯的恶化也让我小吃一惊。
这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川普"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号了。美国灯塔取代了欧洲灯塔如今已经闪耀了近百年,资源优势在慢慢消失,主角光环也在褪色,当年的新势力如今变成了旧势力。
2007年时101国道上那些大佬品牌,有些还屹立不倒,有些重装上阵,有些苟延残喘,有些已不见踪迹,而十一年间,又树起来了多少新兴品牌正在蓬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