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调漂是大事,浮漂是唯一判断鱼是否上钩的依据。野外钓鱼,鱼口变化、走水、鱼上浮等等变化,都是通过浮漂验证来解决问题的。掌握浮漂的调校,对于钓鱼这件事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进入正题,今天的问题是调漂过程中,带饵和带钩调漂的差别。我在不设置特例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最浅显的钓鱼知识来解答你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这些过程都会出现在一次完整的调漂流程中。打乱正常流程,只是会,让调漂流程变的复杂,或者是多次重复。
通过了解调漂的作用着手
调漂的目的是为了鱼吃口时,第一时间反应到浮漂上,再根据所钓鱼种,观察浮漂的反应情况,有选择的抓准时机,提竿上鱼。那浮漂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关键动作。
鱼过来吃饵第一时间要有反应,钩线,漂,一条线,从水下到水面,必须第一时间联动。
调整浮漂深度时,浮漂也需要按照要求,需要灵敏的反应吃口动作
根据钓鱼过程中,从水下到水面,整个线组上的搭配可以看出,调漂过程这些东西一样不可少,理由是这些东西正式作钓都会出现,这样才可避免纸上谈兵。
漂
钩
子线
饵料
所以这就解答了第一个问题,是否需要带饵调漂,答案是需要的,
每次钓鱼,浮漂所在水域不同,加上饵料状态不同,配方不同,比重也不同反应在浮漂上的目数必然不同。
如果不带饵调漂说严重点,和不调漂没有区别,比如你的饵把浮漂压黑漂了,那就是死漂,在不考虑作钓需要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先调灵,如果我们需要钓钝时,就可以通过出现的漂目数,了解是否已经钓钝了,这样才不违背我们完全掌握浮漂的原则。
正常调漂
接下来我们来说明一下正常调漂流程。
第一步
重铅找底,测量水深,正常出现2目就可以了,这只是相对的做好水深记号。
第二步
将浮漂向铅坠方向移动一个子线长度,让浮漂和铅坠都到实际做钓位置,开始调漂。
为什么只移动一子线聚集呢,其实可以移动更多距离,只要铅坠离底,都可以调漂,但是一子线距离,这样才可以避免实际作钓,和调漂深度之间不同深度,出现的细微差别。但是这里有多大差别,也没计算过到减少差距总是没错的。
这里我们说下是否需要上子线,如果我们先上子线,这个过程中,容易子线打结,第二个在没有减少之前,根本还没有涉及到子线和钩。
第三步
减铅调出漂目这个时候,跳出漂目一般根据漂的大小,我的1.4克的漂,调出7目
第四步
验漂,抛竿等待浮漂出水稳定后,会出现我们的漂目,以下动作才是验漂重点
向后拖动鱼竿,让浮漂黑漂,这个时候浮漂会有一个极速上浮,仔细观察,比如我们调的是7目,浮漂极速上浮会有个停顿。
比如,先停顿到6目然后在慢慢到7目稳定,这样调目没有问题
如果先停顿到5目再慢慢到7目后稳定,表示这个还没到漂的极限浮力,这个线组和漂的搭配可能不对,或在继续减少。
这里需要说明下,极限浮力,是和一个做漂的老师傅,交流的时候告诉我的,有些浮漂的6目和7目的地方会有个记号,单独一格的油漆颜色不同。这个调目是浮漂最稳定的情况,验漂的目的也在这里。
第五步
带饵调漂,也就是说需要上子线、上拉饵抛竿验漂。
这个时候需要把上面做记号的太空豆移下来,然后浮漂向下移动一个钩距距离,作记号,目前这个深度是标准作钓深度。
然后再讲作钓深度,减少20公分让浮漂带饵离底,带饵验漂。
第一次拉饵稍微拉大一点大小饵团,抛竿入水等待漂目,如果在大于半目,或小于2目表示正常。如果不达标,通过减铅或加铅,调整出漂目。这时候拉饵正常情况是钓2目。调校完成后,将浮漂回到做记号的漂目。
这个阶段之后就不需要再剪铅了,只需要调整太空豆控制水深就可以了。
第六步
搓饵验底
入水后如果黑漂,表示作钓水深浅了,调整深度。
入水后如果漂目太高则太深了,调整漂目。
我们在找水深的时候是铅睡底2目,减去子线距离,如果准确的话,现在上饵下钩触底就是2目。这时候就达到了调漂钓2目的目的
我们常听到的调2目钓2目,钓灵就是这种情况
调2目钓3目钓钝,其实也就是双钩下底
其实灵与钝的差别不等于死漂,相对来说,还是需要保证第一时间反应到浮漂上有动作,这是钓鱼的基本原则,也是前提,这时候我们才可以选择性的决定什么时候起竿上鱼最合适。
这种调漂的好处在于,如果你钓钝,第一满足双钩下底,第二即便浮漂有细微动作,都有反应出来。
如果你是死漂又钓钝,这个细微动作出不来,什么时候开始吃的无法判断,随后后续有轻微的顿口,结果会因为没把握而等待,结果错过了吃口时机。
到这个时候,很明确了,带饵,带钩,其实都需要,只是时机的不同,这样通过上面的过程,基本可以掌握什么时候上子线最合适,什么时候上饵调漂最合适,也不影响调漂的稳定。
希望通过上面的解答,可以帮到你理解,带饵、上钩调漂的目的,和实际彻底掌握调漂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