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非原创,源自知乎,作者不可考。
【知乎上一段令人豁然的回答】
问题:军训时受到严苛的训练,结束时所有人却抱着教官痛哭流涕,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
回答:这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是米兰昆德拉描述的“媚俗”。
米兰昆德拉的“媚俗”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举例说,草坪上有一群孩子在大笑着奔跑,人们正常的反映当然是觉得感动,觉得温馨等等。但一个人可不可以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或者感到厌恶?米兰昆德拉认为,当然是可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觉得,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的人是冷血的,至少是不正常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被看成那个不正常的人,于是,看到小孩和草坪的场景就会表现出感动、温馨的反应,以求得那种融入人类集体的安全感。久而久之,这种反映成了一种不用经过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反而遮蔽了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有很多。亲人去世,你应当悲伤,朋友离别,也应当悲伤,恋人出轨,你应当愤怒,这种情感和对应的场景,早就通过各种方式,固化在我们脑海中,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遮蔽了我们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面对军训结束这样的场景,流泪是很多人的反应方式?
对大多数人来说,军训就是吃苦,但这种吃苦是没有意义的,是被校方强制参与的。但人们对这种价值的虚无是恐惧的,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白白受苦,那样的打击太大了,并且这容易激起人们反抗的欲望,但反抗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打击。
为了消解这种恐惧,人们回望自己经历的没有价值的苦难的时候,总是试图用一种感动的方式,来为这段苦难赋予一种崇高感,借此来安慰自我,逃避价值的虚无,消解自己反抗的欲望。
例如,很多知青的青春历经了本不应该经历的磨难,但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仍宣称——“青春无悔”。同样很多有过军旅生涯的人也经常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你见过读大学出来的人说过类似的话么?当人们有必要宣称某段经历“无悔”的时候,至少说明这段经历有让人后悔的理由。
这种面对苦难的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这种一回望苦难就开始自我感动的场面,渐渐的符号化了、模式化了。人们遇见这样的场面,已经不用思考,直接从“数据库”中调用便是。并且这种情感反应,如同洪水一般,完全淹没了那些对苦难表示憎恨,表示愤怒、甚至表示反抗的那一部分人的情感。
大家回想一下,当军训结束,大家都在用眼泪为过去的这段时光赋予意义,你不参与,你就是异类。大家都在为集体的解散感到悲伤,你不悲伤,你就是冷漠。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流泪,是不是有一种被集体抛弃的恐惧感?而你参与了,就获得了一种融入集体的安全感。当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场面,不经过自身的思考,而让自己随着群体的感情的洪流而去,这就是媚俗。
所以,孩子,淡定,你和教官仍然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大家都逢场作戏,结果都入戏了,就这么回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媚俗”在军营文化里最为盛行。因为军队特别需要士兵团结一致,并且在必要时献出生命,因此常常需要在军队营造出一种奉献生命的崇高感、士兵之间那种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而运用“媚俗”就是最常用的宣传方式,比如官方组织誓师大会、送退伍战友等等重大场面,都有助于唤起官方需要的情感。所以,你在军训结束时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巧合。
现实生活中大规模媚俗的场面还有很多,比如升旗仪式,阅兵式、婚礼,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钓鱼岛事件后上街的爱国游行,衡水中学恐怖的高考誓师大会等等。
米兰昆德拉并不是要反对感情的流露,更不是反对感情本身。他反对的是那种在大众中高度符号化的情感反应,因为这遮蔽甚至扭曲了人的真正情感,甚至形成了一种情感暴力,对个人进行绑架、利用。母亲节的创始人 安娜.贾维斯的后半生都在呼吁取缔母亲节,因为她发现,母亲节已经完全被商业化了,很多人靠卖康乃馨发了大财。另外,知乎上的男同胞,有没有一到情人节就抓狂的感受?很多人一定有吧。
独立和自由是属于勇敢者的。唯有那些敢于把自己解剖的血淋淋的给自己看的人,才能获得独立和自由。那些廉价的眼泪,易得的感动,只是弱者证明自己活过的安慰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