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改编《西游记》乐此不疲?为什么西游记改编起来那么容易成功?
为什么香港的警匪片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类型片?
为什么金庸的影视剧拍一部红一部?
为什么中国近几年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战狼2》票房大卖呢?
一部影视作品成功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其原因呢?最近在读的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的《弱传播》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提出,这都归因于“小逆模式”,即舆论只有小小的叛逆才能获得成功。
他认为,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分布着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在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这就是所谓的“舆论的次理论”。
小小的叛逆就是次主流舆论,大大的叛逆是逆主流舆论,而百分百的叛逆则是反主流舆论。
《西游记》极受编导们欢迎,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四种男人模式的选择题。书中的师徒四人,其实就是中国女性最容易遭遇的四种男人,处于主流舆论谱系的是唐僧和沙和尚,次主流舆论谱系的是孙悟空,弱主流舆论谱系的是猪八戒,他们都处于泛主流舆论的区间。
孙悟空和猪八戒得到了最多人的喜爱。猪八戒好吃懒做、胆小怕事、自私自利、重色轻友,这些都是他的“叛逆”。本来这些弱点都可以让他往逆主流舆论上靠,但猪八戒的善良、有趣、率真又将他纠偏成弱主流舆论谱系的男人。
孙悟空是猴,他只有猴的顽皮,他不是狮虎,也不玩狮王争霸。他的叛逆全部限制在猴的范围内,他不觊觎天宫的位置,而且他还很尊师重道。他奋起金箍棒打的是妖怪,是与玉皇、如来、师傅等共同的敌人,所以他的叛逆只是小小的叛逆。
唐僧和沙和尚都属于主流舆论:一个是大好人,一个是老好人;一个台词太多,一个台词太少。因为都属于主流舆论的谱系,他们是适合女生合适的婚姻对象,却不是他们最喜欢的类型。
香港的警匪片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影里的警察几乎没有一个高大全的形象,他们游走在黑白两道之间,亦正亦邪。他们往往不是法律的化身,而是江湖的化身。
侠是江湖世界的主流人物。江湖世界又是现实世界的次主流舆论场。江湖不是正史,但也不是反史,它只是野史。两者一结合,作为次主流舆论场的主流人物,侠就变成小小的叛逆。为什么武侠小说最容易走红?小逆模式啊!
《湄公河行动》里的警察抽烟、说脏话,拷打犯人,钓鱼执法,电影《战狼2》里退伍军人暴力抗拒拆迁,酗酒、与女性调情,却丝毫不影响退伍军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有毛病的警察,更像警察;有缺点的军人,更是英雄。
《弱传播》中认为,舆论的次理论不仅可以指导明星的定位与推广,也可以用于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先接近逆主流再杀回主流,这是小逆模式普遍的招数。书中举了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徐太宇的例子,分析得非常有道理。
细想一下,确实很多影视剧符合这种传播规律,比如前不久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的男主角顾廷烨一出场虽身为侯府嫡子,却放荡不羁、冲动暴躁、动辄顶撞父亲,是京城人人眼中的浪荡子形象。他与父兄不和,连皇上都不肯让他通过科举出头,本来是逆主流舆论谱系,随着情节的推进,电视剧后来作了修正,原来顾廷烨文武双全、忠君爱国,内心仰慕父亲,是上一辈的恩怨和继母的“捧杀”、陷害让他和父亲之间嫌隙日深,被家族驱逐,自己也自暴自弃,漂泊江湖。后来在女主角明兰的劝说下,幡然醒悟,从军报国,辅佐新皇,建功立业,为国排难、为民解忧。这样顾廷烨的形象从逆主流舆论谱系又扳回到主流舆论谱系中。
《弱传播》中认为,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最伟大的电影,都集中在次主流舆论谱系里:《肖申克的救赎》《公民凯恩》《圣女贞德受难记》《七武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总结:“舆论的次理论”为我们创作故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去分析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之间存在的广阔的空间,善用“小小的叛逆”这一传播的密码讲好故事,为故事主角打造吸引观众人设,为故事情节设置曲折变化,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文学创作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