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规格的表述必须配上高端的食材,山里最不缺的就是食材,缺的是发现食材的眼睛和敢于尝试的嘴巴,那时的光景不像现在的美食博主这么的普及,不过从穷日子过来的乡亲实在是不愿意再去忆苦思甜。
穷光景里,可以果腹的都是美食。野蘑菇、野木耳、洋槐花、榆钱、马齿苋……,对于现在高水平生活的人们,看到这些食材都会很兴奋,有机、绿色、无公害、低糖、低脂便是好东西,殊不知,幼时却看都看不见这些东西,能吃上肉才是好生活。
初春里,村里最不缺的就是榆钱了,那老榆树有些光景了,感觉打我记事起就有它了,高高的树干耸立,要吃上树上的榆钱要爬的老高。我可是爬树的一把好手,爬在树上,一把一把的捋着吃,真甜……,再有就是墙角长的一棵老香椿树,也是有些年头了,香椿的异味,吃的惯的人,觉得异常的香,不喜欢的闻了它的味道就像闻到了羊膻味。最初是很不喜欢香椿的味道,可能只是不懂料理它的方法,摘来细嫩的香椿叶,拿淀粉和面粉1:2调成糊状,拿香椿叶炸的金黄,蘸上蒜汁,不要太好吃……;再有就是把香椿叶拿开水汆烫10分钟,过凉水,切成细丝,拌上老陈醋和小磨香油,撒上少许盐,就上母亲刚打的饼,回味无穷矣。
雨后,往山里的深处走,随处可见如春笋般的蘑菇,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长相普通的、丑的、鲜艳欲滴的,家乡的人们总是不善于料理蘑菇,不知道哪些有毒哪些没毒,这样珍贵的食材对懂的人来说是一种浪费,对不喜的人来说也就是山边的花花草草。作为一个吃客,现在倒是常常有了前去寻觅的想法。最喜的事情就是雨后,在圆木的后面寻木耳,像一个个黑色的小耳朵,软滑细嫩,总是可以采到很多,但却并不喜欢吃它,只是很享受一起采摘的感觉。
夏日,桃子熟了、一种叫国光的小苹果熟了、核桃早熟了、一种叫“区栗子”的野果熟了、青杏也冒了头,山里头的果子几乎都是酸中带甜,每一样果子都是山中的珍品。对比现在琳琅满目的水果,那时的果子显得那么单调,但是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欢乐。
秋日,花生、玉米、柿子都熟透了,新收的花生,用拔凉的井水清洗干净,放上老姜、花椒用井水煮上一锅,没等熟透,水一开,香味就飘满了整个院子,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话家常……,最享受的是一家人齐上阵去摘柿子了,父亲总是让起个大早,现在也想不明白,起那么早,露水还重,早早的收了回来,累的还得补觉。父亲那个勾子在树下不停的打不停的摇,母亲、我和妹妹在树下捡,不一会就收了一小推车,总是要跑两三趟才能摘完。现在很少再能赶回去摘柿子了,但是总是能怀念起摘柿子的情景,很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