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56年记录时间。
俄,格拉宁
推荐阅读指数:※※※
阅读时间:2h 07min
笔记时间:1h
2017.11.19
1.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2.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3.晚上临睡前,他坐下来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似乎再简单也没有了。可是马上又产生了问题:什么是基本工作?基本工作以外的时间为什么也要计算,而且又是那么详细?这种工时标定到底有什么用?日程表里那些0.5和1.0的数字代表什么?
4.他无休无止地进行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5.不管怎么样,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
6.能够下定决心做这种分析的,确实寥寥无几。做这样的分析,比做忏悔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这个词形容的一点没错,这周是我记录时间的第三周,我得精准掌握时间,完成一件事就记录,稍微耽搁超过一下午就不记得到底具体是哪个时间点了。
7.他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做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不仅如此,他还拟订计划,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好每一个小时。一句话,他的时间统计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人们不禁要问:“为了什么要这样干?自愿去做这项苦工,拿它来折磨自己,有什么意思呢
统计方法本身要花很多时间,每次我打开app 回想时间记录,大概一天记录10多次,一次2分钟都20分钟呢!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我们一生花费在挤牙膏的时间是三天,于是我傻乎乎的认为以后买牙膏要买成揭盖式代替旋钮式就能节省时间。然而~24小时对于一个旋钮东西来说太大了……好像并没什么用
8.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9.柳比歇夫当时只承认文学是学好外语的一种工具:《安娜·卡列尼娜》,他看的是德文版,“因为译文要比原文易懂”。
所以我要大量的阅读外国名著,打鸡血
10.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11.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12.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13.这份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一年竟看了9000页,共用247小时。
这一年写了552页学术著作,其中有152页付印出版。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151小时,最欣赏哪几部影片……
我看到这里是惊呆了,amazing?what?看一本书不仅要记录用了多久?还要记录看了多长时间?还要记录娱乐的 次数以及种类?甚至还要记录和朋友交往的时间?简直就是缩放版本的人生影响。看到这里我是震惊的,好像脑思维被打开扩大了。
14.时间统计好当然是好,可是对不起,这到底有什么用呢?有做统计的时间,是否不如去干些实际的事呢?节约出来的时间是否浪费在这些总结上了呢?
我觉得总结非常有必要,前段时间对自己过去一年运动状况和书单情况做了总结。以前一直纠结为什么我坚持运动体重还下去,看了我的总结,我总是一个月连续鸡血三天,然后荒废,可在我大脑里的印象只留下那些运动的时间,所以我不再纠结为啥瘦不下去而是重新制定长期可持续的计划。笔记比大脑更可靠!
15.详细的每月小结要耗费1.5到3个小时,统共才这些。再加上制订下个月的计划用1小时。合计是2.5到4个小时,而每个月的预算有300小时。1%,至多2%。
16.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17.眼泪无助于消弭痛苦,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为死者哀恸——这是宗教感情的残余;死者不能复生,哀恸有什么意思?
太过理性的人在这个社会会被误认为冷血,毕竟我们是群居动物?
18.他的意志来自何处?他从哪儿汲取力量在一条孤独的道路上走下去?他身上那种在风雨飘摇之中屹立不动的精神是怎么形成的?
19.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a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b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c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d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e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20.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要去设法领悟。他仿佛是要把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实他的人生观。
无所祈求的爱,仅仅是想把自己学到的搞懂。并不想成为这方面专家,充实自己的人生观而已。读书有什么用?充实自己的人生观而已,专业的文学家那么多,非专业的半路出家何必自讨苦吃?。
看完这本书我最想先写一些闲话而不是具体框架overview。
我发现最近读书总结了一个问题:我以为我已经知道的事情,读一遍原著发现事情不仅仅这么简单。比如我已经在其他途径了解到思维导图,以为无非就是构建体系,一个一个小分支,不用再浪费时间看具体操作,结果我看完《思维导图》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只有框架的导图不叫做思维导图,只能说是思维框架。
作者从大脑结构介绍what?why?之后又介绍how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后才导入这个概念,然后再教读者具体的操作方式。而我之前从别处听来的细微方式只是凤毛菱角。学知识学工具一定要有整体思维,不能东拼西凑,拿到就做。
讲回来今天这本书,关于时间记录的方法我之前通过听叶武滨老师的《时间管理的十堂课》了解到一个叫now then的软件,并且截止目前已经操作了三周,自以为已经掌握这个技能。今天通过读这本书发现又错了。我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本书大篇幅的都在讲柳比歇夫的类似个人自传,分析他的性格人格生活。其实这就是个概念导入的过程,当我们接受这个认知之后,了解到具体action,才能更好吸收。
就像学游泳,如果别人只是告诉你两只手怎么划水,两只脚像青蛙一样,然后你就扑通一声跳下去,像狗刨一样求生。导入概念就好比问我们为什么游泳?游泳的好处?以及慢慢的下水适应水温。具体的操作当然有一部分是动作的讲解,但更多的就是自我领悟。比如换气。换气不是说一个动作就能学会。
说回来,我以前只知道要记录时间,可是我只记录重要的事情,例如工作,例如读书,但是我的类目也没有分的那么清楚。
13.这份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一年竟看了9000页,共用247小时。
这一年写了552页学术著作,其中有152页付印出版。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151小时,最欣赏哪几部影片……
我看到这段话大脑几乎是震惊的。我不知道读书还要记录时间和页数,娱乐也要记录。
而且需要做月总结,年度总结。
而且要提前计划做这件事的时间,之后再去对比分析。
可笑的是,我开始以为这本书叫做奇特的一生,奇特是个人呢~~~
真的是奇特的一生。
以至于我现在的心情都很激动,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索更多的人生,越是珍惜时间的人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且干什么事都超级快,生怕浪费了时间。
但是这种状态偶尔也要放松,就像有些人是不能理解,过度的自律似乎被看做一种变态的执拗。当然偶尔我也会什么都不做的浪费时间,毕竟蹦太久的神经容易崩溃。
但是,当一切养成习惯就好了。自制力的心理能量消耗有限,但是每次只增加一件事情,当这件事情成为习惯,就不会耗费心理能量时,再加入其他事情。这样就能慢慢保持更多事情的自律。
最后总结本书
三个观点:1、时间开销日记 2、计划+总结 3 、坚持
一句话:一个人用自己做实验,记录每天的时间开销56年之久,时间管理实际是自我管理。
最后,我需要做的事情:
1、看过的书分类
2、每本书记录看时间
3、提前计划一件事需要多久。
4、看国外小说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