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已很普遍,其可引起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并增加胃癌的风险。
源自可食用十字花科植物,如西兰花中的异硫氰酸酯(ITC)萝卜硫素(SF,1-异硫氰酸-4-甲磺酰基丁烷)对幽门螺杆菌及其耐药性菌种均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表明异硫氰酸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食疗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很高的尿素酶活性,可产生氨,中和胃酸并促进炎症。
SF抑制(灭活)幽门螺杆菌和jack bean菌的尿素酶,这一研究结果的发现,提出了这些特性是否可能在功能上相关的问题。尿素酶活性的失活速率,取决于酶和SF的浓度,并表现出一级动力学特征。
纯化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经过SF处理后,其在280-340 nm波长处的紫外线吸收会发生变化,且随处理的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这一直接的光谱学证据表明,在异硫氰酸酯SF和尿素酶的半胱氨酸硫醇之间形成了二硫代氨基甲酸酯。SF使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失活的能力令人惊喜。与SF具有相近结构的的天然异硫氰酸酯(berteroin, hirsutin, phenethyl isothiocyanate, alyssin, erucin),虽然它们都有杀菌活性,但并没有使尿素酶失活的作用。
此外,SF对尿素酶阳性和阴性的幽门螺杆菌都具有杀菌作用。相反,某些异硫氰酸酯(例如苯甲酰基-异硫氰酸酯)是非常有效的尿素酶灭活剂,但没有杀菌作用。因此,SF和其他异硫氰酸酯对幽门螺杆菌的杀菌作用与尿素酶失活没有必然联系,但它们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炎症成分。
参考资料:
[1] A. Sonnenberg, R.H. Lash, R.M. Genta, A national study of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ion in gastric biopsy specimens, Gastroenterology 139 (2010) 1894–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