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49,7-8-3,离娄章句上8-3》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今天是丁酉年癸卯月丁未日,二月二十四,2017年3月21日星期二。
一,自取其辱,自取其毁和自取其伐,都是"自取"。
上一节讲了沧浪之水的故事,孔子说了“自取之”的内在意义,孟子以此总结收尾说,比如说做人,如果自身敬慎端庄,他人心里自然产生严惮,谁敢侮辱他呢?如果平时不能自我检讨,或者举动轻佻,或者言词放诞,都是自己先不尊重了,然后别人认为可以轻辱他,耻辱就加过来了。这不是因为他人能够侮辱我,而是我自取其辱。
又比如说,一个家庭,如果整齐和睦,家道自然兴隆,谁敢破坏它呢?如果平时不能治家,或者骨肉相残,或者闺门不肃,自己先败坏了,而后他人见这家可毁,灾害就降临到这家头上。这不是人能毁我,而是自取其毁。
又比如说,一个国家,如果顺治威严,大国也会畏惧它,谁敢来侵略它呢?如果平时的用人行政都偏离道理,搞得百姓不安,四邻不睦,这是自己先有可伐之漏洞,然后引动天下之兵,使得身危国削的祸患生出来。这不是他人敢于侵伐我,而是自取其伐。
自取其辱、自取其毁和自取其伐,都是"自取",虽然体量范围的差距巨大---个人、家庭、国家,但原理都是同一个,这是孔子所说的"自取之"的意思。
二."自取之道"是怎么产生的?
孟子说,《尚书太甲》说过:"天给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开;自己造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了。"正是这个意思。
朱子给出的注解精到切题,深刻揭示了“自取之道是怎么产生的“问题,他说:“心存则有以审夫得失之机,不存则无以辨于存亡之著。祸福之来,皆其自取。”意思是说,心里有所存养的人,能够洞若观火,哪怕纤毫之变也能觉知;心里没有存养的人,粗得门户洞开,哪怕死亡这么大的灾祸也茫然无觉。其中,”心存“是关键,所谓心存就是内心的存养。
我们每天过着重复的日子。比如说每天在办公室里遇到熟人,或者每天都在地铁站遇到同一个陌生人,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重复的每天,一天看不出差别,五年、十年就能产生巨大的差距,这取决于其重复是怎么的一种重复。比如有人每天闯红灯,有人每天等绿灯。前者每天都觉得忙,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后者每天都觉得等绿灯亮了再过马路是天经地义的事,事情都有轻重缓急,每天过着安步当车的日子。闯红灯的人每天闯;等绿灯的人每天等。十年过去就是差距。一生就是每天的重复最后凝聚起来的升华;既然知道一生是大事,为何忽略一天的作为呢?这就是自取之道,这就是存养。
三,如何避免”自取之道“的危害?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如绎思自取之道,而深戒自作之孽,则必能听信忠言,而无亡国败家之祸矣。”意思是说,整理自取之道的思想,立志戒除造作的缺点,树立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就会听取忠告。
听取忠告,这是避免自取之害的关键所在。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