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条件差,买不起灯笼。每到正月十五,父母姊妹都会想办法糊灯笼。
糊灯笼是一种统称,就是做灯笼的过程。做灯笼多是大人们的事,有时自己也跟着做。先找些粗细不一的铁丝、线绳、木棒和彩纸等各种材质,准备一些浆糊、剪刀等。把各种形状的灯笼先用钳子绑扎成喜欢或熟悉的骨架,然后糊上剪花。
不同的人,因为手艺、水平、想法等不一样,扎出的样式都不同。有动物、植物和身边熟悉的物体。如陈叔喜欢石榴,每年就扎一个石榴骨架。先用白纸糊一层,再在白纸上糊一片用红纸剪成的石榴。从上下留口处插上蜡烛,就可以提着去和小朋友们会灯笼了。
因为没有给自己做灯笼,就凑到别人家蹭。最后也能得到一个简单形状的什么都不是的,或方形,或圆形的灯笼。尽管如此,还是非常高兴。
其他女孩子提的灯笼,虽然也是手工制作的,但样子与颜色都比男孩子的好看。不论男孩女孩,都会高高兴兴地从家里出来“会灯笼”。先比谁的好看,也真是手艺大聚会。圆月下,不同角落,各式各样的灯笼晃悠着寻找同伴。那时候,没有路灯,没有华彩,天上明月悬空清冷,山沟里有许多享受不到月光的光顾。灯笼的光亮显得格外耀眼,引人注目。
看到晃动的灯笼的同时,也能听到“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此起彼伏。随着声音,大家慢慢往一块聚集。
正月十五打灯笼,持续了整个童年。每年都要疯玩尽兴玩。打到蜡烛燃尽或灯笼被烧掉的时候才回家。灯笼打到最后,就开始玩碰灯笼游戏。照大人说法,灯笼烧了最吉利。才有了孩子们提着灯笼相互碰撞的举动。谁的灯笼先被碰烧着,谁就等于先输了,然后跟在其他人后面,边喊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边相互追撵,不碰到灯笼不罢休。直到大家的灯笼都灭了,孩子们才在家长们的喊叫声中各回各家。
打灯笼的年龄很快就过去了。再看到孩子们打灯笼的时候,已到物是人非的年代了。人们已经不再糊灯笼了。大街小巷在正月初一开始,已经有卖灯笼了。样式和颜色丰富多彩,材料也讲究、结实,开始有用干电池的,尤其是十二属相的灯笼,栩栩如生,招人喜欢。
等有了孩子以后,十二岁前,大嫂每年都送灯笼。一年比一年的精致、有趣。不仅有型,还把电子科技手段使用其中,模仿人或动物的声音、动作,和谐动听,令人愉悦。
灯笼晃晃悠悠,岁月悠悠晃晃。生活品质的变化,很少看见粗糙简单娇小的灯笼了。大型的灯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管灯笼如何改变、先进,自己期望的样子总没有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看着外孙打着灯笼,真想教她学说“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看着一晚上也不会自己灭掉的电灯笼,已经没有勇气说出来了。
望着广场那火树银花的华彩,身边的惊叹与艳羡,怅惘弥漫周身。只有在眺望明月高悬中,默默寻找与回忆那刻在心上的声音和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