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勾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变化,感受变化的原因是基于于勒处境在变,从而感受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的观念和贪婪自私的形象,在这一部分,我和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菲利普夫妇制定上千种计划中买别墅部分,于勒赚的钱,本应由于勒自己支配,而菲利普夫妇却把心爪伸向于勒的腰包,用别人的钱计划自己的梦想,可谓贪婪至极。但小说不仅仅在揭露赤裸裸的金钱之上观念,这篇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为各国读者所喜欢 ,原因是主题多元化。且看《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在选入教材时,由编者做了修改,保留了主体部分。原来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
删去的小说结尾: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硬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从删去的开头和结尾看,足见“我”是小说的叙事视角,小说中“我”是局中人,也是旁观者,更是一个涉世不深,心灵还未被不良观念玷污的纯净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为此“我”这一人物在小说中不可或缺,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到对“我”相关描写的语句,就是那处震撼读者心灵的那句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重音、语速、语调、拖音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明确“我”此时的反对父母的立场和 “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对父母强烈的不满和对于勒的同情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从而我们可以分析,“我”仿佛就是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小孩真实的呐喊,也正是成年人身上的污点,呼唤亲情,批判冷血。足见莫泊桑小说立意的深刻。小说中“于勒”是条暗线,但于勒的形象似乎我们容易忽视,在课堂上我带着学生细细品读,不难发现于勒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起来,和哥哥嫂嫂形成鲜明的对比,于勒年轻时挥霍过家产,连累了哥哥嫂嫂,引导学生理解于勒的年少轻狂,不懂事,直到两年后于勒的第二封来信,信上说: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从两个“不必担心”我们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于勒是站在哥哥的角度看问题,不让哥哥操心,信写的极其诚恳,极具忏悔意识,从“一起快活地过日子”我们看到于勒是一个有温情的人,家庭在于勒心中的分量。我们看到了一个懂事、成熟的于勒。此时小说以于勒的口吻在说话,那就是于勒在变,在成长,在担当。而菲利普夫妇则是冷血直至,小说波澜起伏,将于勒打回穷困潦倒,极力表现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后的恐慌,真的是唤起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现实意义的再思考,每个人都要回归家庭,缺少亲情的魂灵是不健全的,是被社会唾弃鄙夷的。
小说形象分析到此完结,但小说意犹未尽,让我们读者想跃跃欲试,从事故事再创作,我引导孩子不改变人物形象、叙事视角、主题等续写小说的下一个波澜来结束本堂课,孩子们很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