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在咨询室里,我常常和来访者讨论的一个人叫“别人”。别人是谁?我们暂且把除自己之外的人都叫“别人”。
父母配偶子女当然是我们最重要的“别人”,此外,还有亲朋好友领导同事,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重要的人际圈。另外,还有一种“别人”,比如偶像、比如“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也许并不认识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哪个空间存在着,但他们就是如影随行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甚至喜怒哀乐!
当然,“别人”在很多时候,给我们能量、支持,甚至带领着我们看不一样的世界,领略不一样的生活。可有时候,心里装的“别人”太多了,自己的日子反而过不好了。
几年前读毕淑敏的小说《女心理师》,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来做婚姻治疗,妻子闹着要离婚,理由是“我家的婚床上躺着十个人”。家里的婚床,不过1米8,当然不可能睡得下10个人。这位妻子指的是,老公无法脱离原生家庭,她的婚姻中似乎不单有老公,还有公公婆婆大伯子小姑子等等一大家子。举个例子,妻子想给孩子改善生活做顿鸡翅吃,老公不愿意了,说:“哪能只顾自己吃,我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还有姑婆都得算上!”于是,为了伺候“床上”的这十个人,妻子硬是买了10斤鸡翅回来。这样的事情多了,妻子觉得不堪重负,闹着要离婚。丈夫心里装着爸妈兄弟姐妹固然是好事,可是你看,为别人想的太多,却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中国人,怕是世界上最在乎别人的一个群体。
父母是给了我们生命的最重要的“别人”,我们当然要孝顺听从不违逆;孩子是我们最在意的“别人”,我们可以倾其所有为其付出;领导是我们不敢得罪的“别人”,我们努力上进讨好只为保住饭碗;朋友是我们不愿伤害的“别人”,友情至上,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千姿百态;“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不敢忘记的“别人”,有了他们,前方就有一个目标,让我们不至于落的太远。
我的一个来访者,是国内top3高校的学生,我们暂且把他称为“奔跑男孩”,奔跑男孩每次进入咨询室都气喘吁吁,好像刚从别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上硬挤出了咨询时间。在咨询中,我发现“奔跑”是他的常态,小升初,为进重点初中,一路狂奔,只为在分数上把别人挤下去;进了重点初中,再拼重点高中,自是不敢懈怠;拼进高中,高考的独木桥已近在咫尺,奔跑男孩不仅平时争分夺秒,每个假期还主动找老师加课准备竞赛。总算不负众望,考进了国内top3的高校,在人才济济的环境里,奔跑男孩再次上紧了弦冲刺,甚至在国外交流期间都寝食难安,担心在国内的同学要超过自己了怎么办?
他的生命中,比自己强的所有“别人”都成了假想敌,他只有一路狂奔。可是到了下个路口,又有新的选手参与进来,他就得这样不停歇无止尽的跑下去。
我问他:“你这样一直跑一直跑,累吗?”
他把双手一摊,身体陷进沙发里,叹口气:“累啊,可我停不下来。”
可不是吗?心被别人侵占太久,早就忘了该如何停歇。可本来的那个自己呢,你可曾耐心问过他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到底跑得累不累?
有时候,我们是得停下来,清理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在那里,有花有海有音乐。不用刻意讨好谁,不用带着别人的期待生活,不用带着面具说不喜欢的话,做不喜欢的事。高兴就大大方方的笑,生气的时候就理直气壮的骂一句:“滚你丫的!”。
那个自己,最自然真实轻松自在,也许不漂亮不优秀不上进还有点自私任性,却更值得我们紧紧拥抱。因为,那才是我们最真实的样子,我们总不能一辈子被别人裹挟着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