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讲座开始还有二十来分钟,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已坐满人,厅内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舞台中央放着一把样式简约、略微低矮的木椅。耀眼的暖色光从上方照下来,舞台多了些神圣感,大家都在静候一个人的到来。旁边的小哥向我搭话,问我可有带笔,我点点头,他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想等讲座结束让老师签名,书名是《再见吧,速写》。
距离讲座开始还有十分钟,环顾厅内四周,有人在翻书,有人在望着舞台出神,多数人在低头看手机。不知此刻该做什么,索性掏出随身的笔记本,随便记录些什么:
这是一个奇妙的场合,“等待”本身具有了一种神圣性。在场的各位被他影响,才有了这次相遇。他被托尔斯泰影响,才有了这次讲座。人生在世间,需要这样彼此影响、互相照亮,生活才不至太过苍凉。
距离讲座开始还有五分钟,他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陈丹青先生本人,和印象里几乎无异,外表颇有风度,语调不紧不慢,用词准确又不失趣味。陈老师一入座,便开始聊起来,说曾经照顾木心先生的小杨目前还在美术馆工作,他说他又梦到木心先生了,梦到木心先生要理发…。没有多余的寒暄与介绍,陈老师自顾自地说起来,似已默认来此的都是对他和木心较为熟悉的人。
岔开话题地聊了一会儿后,陈老师掏出讲稿,是三页白色的A4纸。开始聊他从十四岁一直读到今天的俄国文学,而影响他最深的便是“托尔斯泰”。他说,人在特别年轻的时候所喜欢的文学或其他艺术,日后会像幽灵一样伴随你。
陈老师说,他最早读的几个托尔斯泰小说的译本分别是:
董秋斯译的《战争与和平》、周扬、谢素台译的《安娜·卡列尼娜》、汝龙译的《复活》。
此外,还提到《伊凡·伊里奇之死》,说托尔斯泰非常善于描写死亡的物理过程。
她的衣服,她的体态,她的面部表情,她说话的声音全都在对他说着同样的话:“错了。你过去和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其实都是虚伪和欺骗,他们向你掩盖了生与死。”一想到这个,他的憎恨就油然而起,伴随着憎恨又出现了肉体上的剧烈痛苦,而与痛苦俱来的则是意识到那不可避免的、即将来临的毁灭。 | 《伊凡·伊里奇之死》
木心也喜欢托尔斯泰,陈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小事。有次他将《复活》借给木心,木心还书给他时用上海话说了四个字: zon yon be po (从容不迫)。而在今日活动的小介绍册子上,则写着木心的另一句话:
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女监的那些文章,我佩服得满心欢畅。
陈说他最近读的托尔斯泰译本,是草婴先生的版本。令他欣喜的,除了几部名作外,草婴先生还翻译了许多托翁的“次要作品”,虽是次要,但也是托尔斯泰的水准。托翁晚年曾认为写作是不体面的,但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在《新青年》杂志1卷2號上,莫纪彭翻译的《托爾斯泰之逃亡》中有这样一段话:
利奥托尔斯泰氏之末期已至。患肺炎病知己不治。彼忍受内病之痛苦。出以安恬与镇定。然此光荣老人之生涯。归于潮落矣。间当神气清宁时。向环其前诸人言。或关于学问上。或关于游戏等等。而亦有时发挥其高深之哲理。托氏之日记。死前四日。尚有之。其最终之言曰。余之计画。见义而为。……盖为至善。为他人。又特为自我。
陈提到托翁在生命临终之际,还会留意房内出入的女仆,与她攀谈,了解她的生活境况。在形容托尔斯泰时,陈说:“他有着无所不在的观察和好奇心。” 并且有着莫大的善良和同情心。
陈称托尔斯泰是全知全息的,他像一位擅于布置大场面的导演,同时他对次要角色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他说,“视觉性 ” 和 “画面感” 是他作为画家写作和阅读的一种方式。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前几位提问者的发言有些离题,这倒给了我向陈老师提问的信心。于是,在一位提问者发言结束后,我兴然起身,等待主持人递来话筒。陈老师此时让工作人员打开观众席上方的灯,等灯打开,大家逐渐安静下来后。我开始发言:
“陈老师,《战争与和平》里的安德烈郡王,在战役中幸存回到老家后…”
“童山。” 陈老师补充说(没想到他记性如此好)。
“对。他像变了个人一样,他曾经为了荣誉和他人而活,但现在决心不再为别人而活。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转变?…他跟彼挨尔说…”
“好,我明白你要说的了。”我还未讲完,陈老师打断我,已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他接着说:
“安德烈和彼挨尔实际上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两面,一个是翩翩君子…。在读的时候,先不用太在意某个人的思想,不要只关注主要人物…”
随后他列举了小说里一些次要角色的名字,像部队里的道洛号夫,和彼挨尔一起被俘的农民…。因为紧张和兴奋,记不得他具体的话了,印象里他表达的是,读这种大部头时,不要拘泥于局部,多感受人物群像的整体性。最后,他说,这是他阅读的经验,希望给到我一些参考。
彩蛋:讲座期间有人拿出手机拍照,被陈老师瞧见后,他说,不要拍照,你们当中他妈的肯定还有人录了音(全场大笑),我是不会说那些的,你们别想……
相关阅读:
【1】托尔斯泰-维基百科
【2】陈丹青老师的书《无知的游历》,其中有大量描写托尔斯泰的篇幅;
【3】《新青年》雜誌1卷2號(1915年),譯者:莫纪彭,笔名「汝非」,文章:《托爾斯泰之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