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个含义广泛且深刻的词。它到底是一种行动,还是一种感觉?它到底是一种付出,还是一种获取?我们只能被动的等待“爱”的到来,还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主动去创造“爱”?
这是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每个人内心中的幸福感却没能够飞速增长,甚至很多人发现自己陷入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内心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的“怪圈”。如果“爱”是一种感觉,那么这种感觉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品。一份工作干了没多久,很多人会发现和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有很大不同,觉得这份工作不值得“爱”,结果辞职换了工作却依然如此,工作反复在换,但始终不是自己所“爱”的那种;一个男/女朋友交往了没多久,当当初刚认识时的新鲜感褪去,两个人开始在生活中求同存异、各种矛盾开始产生的时候,很多人又觉得当初那种“爱”的感觉不存在了,因此这份感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于是分开,找下一任,然而这样的循环依旧没能打破,很多人终其一生,无法持续获得的“爱”的感觉。
如果把“爱”仅仅看成是一种感觉,那么这种感觉将很难顺利让我们体会到。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你不用付出什么就有“爱”的感觉,那一定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工作。可是,对于绝大多数我们而言,这样的工作机会又有多大可能性降临到我们头上呢?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女孩会让你不用改变和付出什么就一直有“爱”的感觉,那一定是永远美丽,永远温柔,永远体贴又永远智慧的女神。可是,这样的女神又凭什么会选择你呢?所以,单纯把“爱”看成是一种感觉,而不想主动用自己的努力付出去寻找爱的人,“爱”对它而言,将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
“爱”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动词,代表着一种行动。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一位男士找心理医生求助:“我发现自己无法再爱我的妻子了,我该怎么办?”,心理医生回答他说“那就去爱啊”。男人没明白,说到“可是我无法再爱上我的妻子啊”,医生说,“我知道你的问题啊,那就去爱啊”。很显然,在那位男士的心中,“爱”是一种感觉;在医生的心里,“爱”是付出,是行动。这并不是单纯的心里鸡汤,事实上很多曾经相爱的人逐渐不再爱对方的原因是当矛盾争执出现时,不再愿意付出努力,为对方改变,做一些让对方开心的事情,求同存异。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主动为对方做一些让步,做一些改变,对方会感到惊喜,反过来也会相应的做一些让你开心的事情,这样就能给你正反馈,让你通过爱的行动,体会到爱的感觉,实现良性循环。
不仅在感情上,在职场上也是如此。这一点我自己的感觉尤其深刻。其实,没有哪种工作是完美的,现实中职场的真相是利益交换,跟兴趣爱好是两个维度的事情。如果仅凭着这份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不“爱”工作,那么这种“爱”的感觉是几乎不存在的。想获得“爱”的感觉,必须先进行“爱”的付出。对于工作,首要是“干好它”,在岗位上做出让别人信服的成绩,这样你就能得到正向反馈,反过来这种外界的嘉奖或是内在的成就感就会让我们逐渐“给予我们“爱”的感觉。
刚毕业的我,获得的offer和同班同学相比并不理想,几乎是同学之间薪资最低的一份程序员工作。当时的自己也很沮丧,但如果就此沉沦,那么人生再无翻盘机会,倒不如暂且接受现实,奋发努力,再图东山再起。所以,我入职之后,开始让自己努力去快速学习工作技能,尽快跟上老同事的步伐。在积极努力的过程中,我慢慢也发现其实这份工作也是有它好的一面,老同事对自己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团队内部氛围也就很和谐。更重要的是,当我发现自己写的代码将真正用到生产线上,为千家万户能够正常享受高速、稳定的网络而做出贡献的时候,这种责任感和成就感让我感到了“爱它”的感觉,反过来我更愿意去付出努力去做好这份工作,为团队,为项目贡献更大。
中国有句古话“若想取之,必先予之”。人的本能是获得即时满足感,及时享乐,不愿意先进行付出。但是,进步和成长都是反人性的,哪怕投资创业也是如此。先付出,先投入,先去“爱”,先积极主动,会有失败,会先痛苦,但我坚信后面定会收获更多。